怎样理解《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题目

怎样理解《诗经》创作与周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诗经》创作和周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诗经》的物象择取受周文化精神的影响,如人物服饰打扮的描写中经常出现的“狐裘”以及各种各样的玉制饰物,和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绿竹,这些在周代文化里是人物身份地位和道德品质的象征。
(2)《诗经》作品的内在结构受周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的影响,如以外在仪容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以思乡怀归之情来反映战争徭役。这两者作为一种基本的审美思维模式,对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礼在周代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燕飨之礼在周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第2题:

以“玉”为例,分析周代文化精神与《诗经》物象选择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在《诗经》关于服饰方面,一个重要的物品是玉和玉制成的各种佩饰。《诗经》的作者把玉的佩饰作为人物形象描写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所以在《诗经》的人物描写中这么注重玉,是因为玉在周代文化中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惟其如此,玉才成为《诗经》创作中一种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文学描写对象。在诗中只要一提到玉,就会让读者或听众从中体会到它所象征的等级意义和道德意义。如《卫风•淇奥》,据说这首诗是歌颂卫武公的。在诗中,美玉既是卫武公身上穿戴的一部分,更是他的优雅风度和美好品质的象征。玉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有着最集中的体现。

第3题:

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1)这一题目应结合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一些具有深刻意蕴的作漏来分析。
(2)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主要通过其内在的分支——美学作为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等哲学思想直接作用于文艺作品,促进某些艺术流派形成,并直接产生某些哲理性作品。
(3)艺术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哲学家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艺术作品可以传播特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哲学家的艺术思考往往会成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题:

《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作品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诗经》政治颂美诗创作的基本模式是:颂扬周代贵族内德外仪的统一,也就是既歌颂君子的内在美质,又赞美君子的外在仪容。《大雅•假乐》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诗中第一段说周成王有美好的品德,能安抚百姓,使所有的人都能尽职。所以从天那里承受了福禄。第二段说他因受福禄而有众多的子孙。他又有肃穆的神态,堂皇的仪表,他是一个很好的君主,因为他从来不犯什么过错,一切都按先王的法度办事。第三段再一次申说他有严肃庄重的仪表,谈吐文雅有序。因而他没有任何私怨私恶,他率领着众多贤人治国,成为四方纲纪。第四段写朝中群臣对他充满了热爱,一个个尽职尽责;老百姓在他的荫庇下也都安居乐业。全诗并没有具体地写成王到底取得了哪些功业,而是一再地歌颂周成王的德行与仪容。不过,正是由此,诗人向我们暗示了成王所取得功业的伟大,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真挚的热爱。

第5题:

《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釲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第6题:

结合作品分析楚辞与楚地神巫文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有关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屈原的诗歌创作除《九章》以外,其他如《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无不在这方面有着鲜明的烙印。
楚人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的神话是比较多的。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本质意义上本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产生于原始初民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后者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符咒、降神、占卜等)和仪式,来驱鬼降神,以达到祈福消祸的目的。但两者又有某些共同的基础,即同是原始幼稚思维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即同为万物有灵论。这样巫术往往利用和凭借某些神话而施展,神话又借巫术得以生存和流传。可以说作为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是对神话的消极利用和延伸,而作为“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存在的古代神话,又往往给巫术活动带来某种文化、文学色彩。当时楚地的巫俗、巫文化正是这样。
屈原的《九歌》就是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光彩陆离、优美动人的抒情诗。诗中写神巫扮做群神形象进行歌舞,把自然之美与人的情致合而为一。《九歌》正是诗人屈原借用巫俗、巫歌而创作出来的别具一格的杰出作品。
屈原的《招魂》一诗,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的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色彩,从素材到形式以至诗的句形、语吻,都深深打上了楚地巫风的烙印。
诗人的代表作长诗《离骚》,是一首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和倾诉自己爱国情怀的政治抒情诗。但诗的构思和全诗结构却十分奇特。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自我形象,似乎就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诗中写他是神话传说中的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并起表字为“灵均”(王逸注:“灵,神也”)。为了显示身心的圣洁,他取江离、薜芷为衣,纫秋兰为佩;并朝饮坠露,夕餐秋菊;步马兰皋,驰止椒丘。特别是诗中写他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灵氛、巫咸)问卜,三次上天下地地神游。其中不仅吸取了许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纵观《离骚》这篇长诗,它的起伏的文理,铺陈的手法,宏伟的结构,就正是由这种带有巫事活动的形式连组而成的。
屈原作品中独具特色的长诗《天问》,由172个问题组成,其中有对宇宙底蕴的探求,有对国家历史的回顾和问难,有对善恶是非的追究,他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使得这首长诗成了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有人推测《天问》的这一奇特形式,正与古代的“卜问”形式有关,是由占卜时所提问题的语言演化而成的。
从以上种种考察看来,如果说没有古楚的巫术和神话,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就不复存在。

第7题: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作品是怎样表现宗族伦理之情的?


正确答案: (1)在祭祖诗中,诗人把他们的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乞求祖先神保护自己部族的事业昌盛,人丁兴旺。他们以自己拥有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这样的祖先英雄而自豪,以自己是这一部族群体中的一员而骄傲。共同的祖先沟通了他们互相之间的情感,也使他们在宗族血缘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形成极强的宗国意识,共同抵御外侮、创造家园。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等。
(2)在农业祭祀诗中,他们以全部族的共同劳作作为向神明敬献的厚礼,如《载芟》;也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如《良耜》。
(3)在农业生活诗中,他们也表现出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甚至在《七月》这样的诗里,尽管显见着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差别和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仍然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在丰收后的喜庆典礼上全氏族的人都喜气洋洋地会聚公堂,共叙亲族之间的依恋之情。
(4)在战争徭役诗里,诗人们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为此不惜抛弃了个人的安定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父母兄弟的牵念与关心。如《唐风•鸨羽》。
(5)在卿大夫士的政治美刺诗里,诗人一方面颂赞那些给宗族国家带来幸福的君子,如《南山有台》;另一方面也对那些不顾宗族国家利益的昏君与佞臣给予严厉的批判,甚至要以宗族老人的身分教训他们,如《抑》。
(6)在礼仪诗中,诗人更热情表达父兄朋友君臣之间的血肉亲情。如《常棣》。
(7)在男女情爱诗中,诗人同样把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写得真挚生动,如《郑风•女曰鸡鸣》。至于在那些写怀人念旧、民俗风情等的诗中,也处处都有这种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如《小雅•黄鸟》。

第8题: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第9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东山》诗的反战主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征役之苦和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情绪,而是通过战争结束后士卒归家的情形来表现的。士兵对家园荒芜情景的想象,来自沿途所见村落的破败景象,这下揭露了西周的初年频繁的战争给广大农村带来的严重破坏;士兵对新婚喜庆场面美好的回忆,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作品《东山》就是这样,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