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题目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一观念的提出者是()。

  • A、王阳明
  • B、顾炎武
  • C、王夫之
  • D、朱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被称为心学四诀的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为善去恶是()。”


正确答案:良知;格物

第2题:

下列关于善知善行表达正确的是:()

  • A、善知善行,意味着知行合一,坚忍不拔
  • B、善知善行,意味着以人为本,激发活力
  • C、善知善行,意味着尊重市场,立足长远
  • D、善知善行,意味着求真务实,高效执行
  • E、善知善行,意味着知规行规,知廉行廉

正确答案:A,B,C,D,E

第3题:

世硕最早提出人性()的思想,“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A.善

B.有善有恶

C.恶

D.非善非恶


参考答案:B

第4题:

知善的方法——良知和习知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在()中,爱也被理解为“无欲之善”(mettā),并且这一“无欲之善”是趣向众生的。


正确答案:佛教

第6题:

下列关于善知说法正确的有:()

  • A、善知,就是要格物致知,体现了一种善于工作的态度
  • B、善知意味着要崇学向善,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要善学善思,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 C、善知表达了浙江移动人要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正确答案:B,C

第7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第8题: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反映了( )。

A.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

B.孟子的“仁政”

C.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D.王守仁的“心学”


正确答案:D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D项正确。

第9题:

择善的前提是()

  • A、知善
  • B、行善
  • C、良知
  • D、习知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择善的前提是:知善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