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南某,女,52岁,干部。2014年8月12日就诊。

题目

病例摘要: 南某,女,52岁,干部。2014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就诊前晚吃了一块冰冻的西瓜,天亮时开始发热,自测体温38℃,自认为吃了凉的东西,就自服退热药,体温降至37℃,自觉症状减轻。4小时前突然胃痛,继而频繁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不思饮食。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身重体倦。 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腹壁紧张,麦氏点未见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并可见点片状糜烂灶。呕吐物查潜血阴性。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过食生冷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胃内容物;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湿热内蕴故身重体倦,脘腹灼热胀痛,嘈杂,痞闷,嗳气厌食;湿热内蕴,水液运行失常,故口干口苦,苔厚腻,脉滑实。
西医诊断依据:
(1)既往无慢性胃炎病史,有饮食不节制的诱因。
(2)突然发生的上腹胃脘部疼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3)体检见上腹部压痛。
(4)胃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并可见点状糜烂灶。
西医鉴别诊断:
急性胰腺炎:常有暴饮暴食史或胆道结石病史,突发性上腹部疼痛,重者呈刀割样疼痛,伴持续性腹胀和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在早期升高,重症患者腹水中淀粉酶含量明显增高。B超、CT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有利于诊断。
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脾胃湿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胃炎
中医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
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杏仁15g;半夏15g;滑石18g;生薏苡仁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
7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卧床休息,补液治疗,防止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
(2)肌内注射山莨菪碱以解痉止痛。
(3)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
(4)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肌内注射。
(5)如较长时间症状不缓解,可以考虑应用静脉营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18岁。患者平素纳少,食多则胃胀,常倦怠乏力,2009年8月1日因腹部疼痛就诊。现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积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腹气不通,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消食导滞。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山楂10g,神曲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莱菔子10g,连翘10g,白术10g,党参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8岁,干部。2016年4月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热水洗手后突发皮肤剧痒,后遇热或肥皂水烫洗后则皮肤剧痒难忍反复发作。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查体:皮损色暗,粗糙肥厚,对称分布。舌淡,苔白,脉弦细,月经史无异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牛皮癣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湿疮。中医证型诊断:血虚风燥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剧痒,遇热或肥皂水烫洗后则皮肤剧痒难忍为主症,辨病为湿疮。现症见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查体:皮损色暗,粗糙肥厚,对称分布。舌淡,苔白,脉弦细,月经史无异常,辨证为血虚风燥证。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中医病证鉴别:与牛皮癣相鉴别。牛皮癣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剂名称: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30g,白芍30g,川芎30g,生地黄30g,白蒺藜30g,防风3g,荆芥穗3g,何首乌30g,白鲜皮3g,黄芪30g,蝉蜕4.5g,丹参10g,鸡血藤15g,乌梢蛇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3题:

病例摘要:焦某,女,67岁,干部。患者自诉四年来反复出现发热,每于午后及晚间体温上升,不超过38℃,2天来症状加重,伴手足心热,烦躁,盗汗,口干咽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低热反复发作4年,加重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低热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因其病程较长,由于脏腑功能失常引起故应诊断为内伤发热而非外感发热。阴虚阳胜,虚火内炽,故而见发热。阴虚内热,其病在于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内炎,则烦躁;内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阴虚内热,与脏腑的虚损有关,故其症状又与脏腑不足关联。心阴偏虚,可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体瘦小,舌质红、干燥少津,有裂纹,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二者在病因、病程、主要症状、伴随症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内伤发热由内伤病因所致,病程较长,起病缓慢,以低热者多见,或有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者,常伴有内伤症状,如属实的,可见瘀血、气滞或痰湿的表现,如属虚的,则伴脏腑气血阴阳不足之象。其证候虽分虚实,但以虚证为多。而外感发热由外感六淫或疫毒致病,病程相对较短,起病较急,常为高热,伴有外感症状,且以实证为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 中医证候诊断:阴虚发热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热方剂:清骨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6岁,已婚,干部。患者1月前因家属去世,出现情绪低落,时欲流泪,经家人开导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3日前患者情绪低落再次加重,遂前来就诊。目前症见:情绪低落,喜哭泣,胸部满闷,双胁肋部胀满不适,咽中自觉不适,自觉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吞咽食物自如,夜眠不安,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嗝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情绪低落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低落1个月,诊断为郁证。患者情志所伤,肝气郁滞,故情绪低落,喜哭泣;气机不畅,故胸闷;肝络失和,故双胁肋部胀满不适;肝气乘脾,脾失健运,郁而生痰,痰气郁结咽中,而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心神不宁,故睡眠欠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主肝郁脾虚痰阻。综上,辨证为痰气郁结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郁证与噎嗝的鉴别:郁证病人可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亦称之为"梅核气",须与噎嗝鉴别。噎嗝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吞咽困难的情况日渐加重,伴消瘦,做食道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气郁结证中医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剂: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5题:

病例摘要:南某,女,52岁,干部。2014年8月12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晚吃了一块冰冻的西瓜,天亮时开始发热,自测体温38℃,自认为吃了凉的东西,就自服退热药,体温降至37℃,自觉症状减轻。4小时前突然胃痛,继而频繁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不思饮食。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身重体倦。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齐,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腹壁紧张,麦氏点未见压痛、反跳痛。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滑。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并可见点片状糜烂灶。呕吐物查潜血阴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胰腺炎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过食生冷不洁之物,伤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食滞内阻,浊气上逆,故呕吐胃内容物;食滞中焦,气机不利,湿热内蕴故身重体倦,脘腹灼热胀痛,嘈杂,痞闷,嗳气厌食;湿热内蕴,水液运行失常,故口干口苦,苔厚腻,脉滑实。西医诊断依据:(1)既往无慢性胃炎病史,有饮食不节制的诱因。(2)突然发生的上腹胃脘部疼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3)体检见上腹部压痛。(4)胃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并可见点状糜烂灶。西医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常有暴饮暴食史或胆道结石病史,突发性上腹部疼痛,重者呈刀割样疼痛,伴持续性腹胀和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在早期升高,重症患者腹水中淀粉酶含量明显增高。B超、CT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有利于诊断。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候诊断:脾胃湿热证西医诊断:急性胃炎中医治法:清利湿热,醒脾化浊方剂:三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杏仁15g;半夏15g;滑石18g;生薏苡仁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7剂。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1)卧床休息,补液治疗,防止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2)肌内注射山莨菪碱以解痉止痛。(3)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4)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肌内注射。(5)如较长时间症状不缓解,可以考虑应用静脉营养。

第6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7岁。2015年10月9日初诊。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3天前家人带其外出游玩,回来后即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稀薄色白,予小柴胡冲剂及退热药后热退复起,遂来就诊。现症:发热无汗,时流清涕,咽痒,呛咳不爽,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风寒束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咳嗽,咳痰稀薄色白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发热无汗,时流清涕,咽痒,呛咳不爽,口不渴,咽不红,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表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中医病证鉴别: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治法:辛温解表。方剂名称: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荆芥3g,防风3g,紫苏叶3g,淡豆豉3g,葱白3g,生姜3g,杏仁3g,前胡3g,桔梗3g,橘红3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安某,男,66岁,干部。患者8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当地医院予服二甲双胍治疗,未监测血糖,1月前乏力加重,小便频数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多饮,夜尿频多,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血糖升高8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多饮、多尿,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为消渴。元阴虚惫,命门火衰,真气独沉,故多尿,尿液浊如脂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为阳虚内寒之征。耳轮干枯、面容憔悴为真阴衰虚、外窍不养之征。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均为阳虚命门火衰之象。以上诸证,看似为阳虚阴寒为主,但从消渴病机分析,实为阴液极损而阳无所托,故而阳气亦竭所致。故辨证为阴阳两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消渴与瘿病的鉴别:瘿病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食易饥、消瘦等症。与消渴之多食、消瘦相似。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表现,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血糖偏高倾向。两者一般不难区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 中医证候诊断:下消--阴阳两虚证中医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3个月。患者近2日出现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夹有乳凝块,气味酸臭,腹痛胀满,嗳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脉滑实。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大便溏稀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主要表现为大便溏稀,日行四、五次,符合泄泻诊断。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中焦,故见以上诸症。腹痛胀满,暖气酸馊,矢气颇多,啼哭不安,苔厚腻,故辨证应为伤食泻。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小儿泄泻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后者急性起病,便次颇多,便稀,有黏胨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粪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泄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变稀为特点的疾病,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小儿泄泻 中医证候诊断:伤食泻中医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方剂: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10题:

病例摘要:何某,女,46岁。1991年7月22日初诊。6天前,与同事发生争执,出现右上腹及胁肋部阵阵疼痛,牵及右背及肩胛,入某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胆囊炎,用消炎止痛药无效。刻下症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舌苔薄,脉弦。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右上腹及胁肋部疼痛6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右上腹及胁肋痛为主症,故诊为胁痛。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脉络不和,故胁肋胀痛;气本无形,情志变化最易影响气机,故疼痛每因喜怒而增减,且走窜不定;气机阻滞于胸则胸闷,犯及于胃则脘痞食少、嗳气频作;肝欲条达以疏之,故善太息;苔薄,脉弦是为肝郁之象。辨证为肝郁气滞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胁痛与胃痛的鉴别: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胃,疼痛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等;而胁痛疼痛位于胁肋,兼有口苦、目眩、善太息等。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 中医证候诊断:肝郁气滞证中医治法:疏肝理气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