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有何异同?

题目

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大青龙汤证和小青龙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38、39,40、41条。二者都是表里同病,但表证相同而里证不同,其临床表现、病机及治法用药有同有异。兹辨析如下:
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里热。多见于平素阳旺里热之体、复感风寒;或由伤寒表实当汗失汗,寒束阳郁化热所致。临床除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伤寒表实证外,尚伴有烦躁、口渴、尿黄等里热见症。治以大青龙汤发汗解表、清解里热。此方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因其风寒外束、卫阳遏闭较重,故倍用麻黄、配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开腠理而散风寒;石膏辛甘大寒,清热除烦,此属解表清里之剂。
小青龙汤证是表里皆寒。多见于平素寒饮伏留之体、复感风寒,新感引动伏饮而表里同病者。临床除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等伤寒表实证外,尚伴有气喘胸闷、咳嗽痰多稀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等里寒饮邪犯肺见症。小青龙汤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芍药等而成。方中麻黄、桂枝、细辛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温肺化饮、平喘止咳。此属解表温里之剂。
大、小青龙汤证皆为伤寒表实兼里证;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不利是共同病机;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是临床共同见症。表证相同而里证各异,且各有侧重。大青龙汤证属表寒里热、即所谓“寒包火”,且表寒较重;小青龙汤证属表里皆寒、新旧同病,且里证比较突出。治疗虽同属表里双解,均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辛温解表。但前者解表清里、重用麻黄以发汗解表为主,后者解表温里,重在温肺化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二证均可见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口淡不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等症。但寒湿困脾因外感寒湿所致,故有脘腹痞闷,泛恶欲吐,头身困重,脉濡缓等;而脾阳虚证因寒湿内生所致,故有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第2题:

膀胱湿热证的主要辨证依据有哪些?其与心火下移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本证以小便频急,灼涩疼痛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心火下移证与膀胱湿热证均可见小便频急、灼涩疼痛等症。但前者为火热炽盛、灼伤津液,兼有心烦、口舌生疮等症;后者为湿热蕴结膀胱,气机不畅,见有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证候。

第3题:

A、桂枝汤证

B、麻黄汤证

C、大青龙汤证

D、小青龙汤证

E、葛根汤证


参考答案:E

第4题:

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两证皆以柴胡名方,在病机、证候、治法用药各方面皆有异同。辨析如下:
①共同点:大、小柴胡汤证皆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胆火内郁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呕吐,脉弦等少阳病主症;治疗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大枣和胃止呕。
②不同点:小柴胡汤是少阳证主方,故小柴胡汤证就是少阳证的典型证候。“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正气略显不足,且里热未盛;临床以少阳见证为主,舌淡红苔白,脉弦细。故治以和解少阳,扶正达邪,而加人参、炙甘草益气补中。大柴胡汤证是少阳阳明合病,临床除少阳证外,尚伴见呕不止,心中痞硬,心下急、腹满痛,不大便或热利,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阳明里热腑实证。治疗除和解少阳外,不用人参、炙甘草之扶正,而加大黄、枳实泻热祛实,通下阳明;加芍药以缓急止痛。

第5题:

导致肠道湿热的病因有哪些?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肠道湿热证多因夏秋之季,暑湿热毒之邪侵犯肠道;或饮食不节、进食腐败不洁之物,湿热秽浊之邪蕴结肠道而成。湿热蕴脾证与肠道湿热证,均属湿热为病,可见发热、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前者病势略缓,除腹胀、纳呆、呕恶、便溏等胃肠症状外,有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肢体困重、口腻、渴不多饮,或有黄疸、肤痒等症;后者病势较急,病位以肠道为主,腹痛、暴泻如水、下痢脓血、大便黄稠臭秽为突出表现。

第6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


正确答案: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证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闭营郁的太阳伤寒证,故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在治法上两者都要辛温发汗解表。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故以烦躁为主症,治疗上要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为水饮内停,故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要温化水饮。

第7题:

火热证与阴虚证有何异同,如何鉴别?


正确答案: 火热证是指外感火热等邪,或饮食不当,或情志过极等,导致阳热内盛,以发热、口渴、面红、便秘、尿黄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而阴虚证则是由于病久体内阴液亏虚,表现为低热、五心烦热、口渴、盗汗、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两者虽同属热证范畴,但本质上有虚实的不同,火热证以阳热之邪有余为主,发热较甚,病势较剧,脉洪滑数有力。

第8题:

病与证的含义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同:二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概括。
异:
1.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第9题: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的证治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与黄连汤证均属上热下寒证,但黄连汤证未经吐下,胃热尚轻,以腹中痛,欲呕吐为主证,只用一味黄连清上热;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误下伤脾,误吐伤胃,形成下利与食入口即吐的格拒证,因其上热较重,故芩连并用,以清降胃热。不用甘草、大枣者,因本呕逆较甚,恐草枣甘壅不利于降逆故也。

第10题:

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证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皆属热证,都可见热扰心神不安之心中烦,不得眠(卧),舌红,脉数等症;治疗都属清热法。但二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不同,治法、用药各异。辨析如下:
①黄连阿胶汤证:见于303条。多由素体心肾阴虚,邪入少阴伤阴化热,或患阳热病伤耗少阴阴精所致。肾水下亏,水火不济,而少阴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是其病机。临床以心中烦,不得卧(眠),咽干口燥,手足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故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药用黄连、黄芩苦寒泻有余,清降上亢之心火,使火降神安则心烦自止;阿胶、鸡子黄、芍药补不足,滋补肾水;共奏清泻心火,滋补肾水,交通心肾,除烦安神之效。
②栀子豉汤证:见于76~78、221、228、375条。多由表证失治误治、邪气化热入里郁于胸膈,或阳明无形之热邪内郁胸膈,或热利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所致。总之,以无形之热邪郁扰胸膈为病机。临床以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胸中窒,心中结痛,身热,舌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故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此方药仅两味,栀子苦寒体轻上浮,既清透心肺胸膈之热,解郁除烦,又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为君药;豆豉味薄气寒,既透表宣郁解热,又和降胃气,助栀子之用,为臣药。两药相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共奏清宣胸膈郁热之效,使热清郁伸,则心烦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