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题目

简述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校雠通义》一书中。这是一部从目录文献入手探寻目录学义理的会通之作。目录校雠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部次条别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章学诚目录学思想的精华。章学诚认为书目编纂体例,不仅应当通过甲乙部次辨章流别,更应当通过小序叙录等方式折衷六艺,宣明大道。章学诚除了强调类例、注重小序与叙录外,还特著《互著》篇与《别裁》篇,作为解决对类例间学术相互联系现象的一种方法。关于互著,他说:“理有互通、书有两用者,未尝不兼收并载,初不以重复为嫌;其于甲乙部次之下,但加互注”。关于别裁,他说:“所著之篇,于全书之内自为一类者,并得裁其篇章,补苴部次,别出门类,以辨著述源流”。
章学诚从辨考学术源流的角度,纳互著别裁于其整个目录学理论之中,其目录学理论体现出了一种系统性与完善性,可以说是在郑樵、胡应麟诸学者目录学思想基础上的深入与完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章学诚在文献学上有什么贡献?


参考答案:

一、代表著作:《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和州志》(总集《章氏遗书》)
二、文献学贡献:
1.在系统总结前人成就基础上提出新的、完整的目录学思想系统,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叙录;
(2)分类
2.提出“互著别裁”的图书分类著录方法
(1)互著:不避重复地著录一书于两个或多个类目之下,主要用于“书之易淆者”、“书之相资者”。
(2)别裁:把原书著录在主类之中,而把该书与他类可以“互通”或“两用”的部分,裁篇别录,著录在相关的类目中。
3.提出“六经皆史”说:“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属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强调“史德”(增补刘知几史学、史识、史才之说)
4.校勘、辑佚思想:
(1)校勘上:广储众本,编制群书索引,作校勘记备采择,延请专门名家校书
(2)辑佚上:发扬补正郑樵相关理论


第2题:

专科文献目录学


正确答案: 是从特定读者群的需要出发,揭示与报道某一专门学科文献的状况的学科。

第3题:

论述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参考答案:

1、既反对“务考索”的汉学,也反对“空谈性天”的宋学,倡导史学“所以经世”的思想。
2、他在史书体例与史书编著问题上别识心裁。吸取个体之长,促进改革方案。
3、章学诚提出了“史义”的理论。史义就是历史著述的宗旨。史文、史义、史事三者关系:“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事”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而“文”根据历史事实写成的文章,是观点与史实的表现形式,史义是在记事行文的基础上表述思想以达到一定的宗旨,因此,史书应以史义为主,而“文”和“事”只不过是存“义”的材料和工具。
4、章学诚对刘知几的史才三长理论有所发挥,明确提出史德论:他认为一定要辨别史实与客观实际的关系,要尽可能以理性制约自己的感情,使自己的感情尽量符合客观史实。
5、章学诚系统阐发了“六经皆史”说。“六经皆史”不能包括所有的史。其意义是:①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的范围。②举起了反对空谈心性的宋学和反对汉学刘弊的大旗。章学诚的思想带有封建思想的局限性。
6、章学诚建立起了方志学的理论体系。①方志学要有经世之史的作用。还要为朝廷修国史提供资料。②他对方志体系的创新。提出了分立三书,三书分别为志,常故、文延“在三书之处又设了丛谈。地方记要立外纪、年谱、考、传。③对修志做了总结,提出了指导思想。④他建议各级都设立志科,来为修志创造条件。


第4题:

古典文献目录学主要是指有关古典文献的();();();();()、辑佚等方面的学问。主干知识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等部分。


正确答案:目录、版本、校勘、典藏、注释

第5题:

目录学


正确答案: 目录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目录学也不例外。目录学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目录工作实践需要的状况,目录学是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第6题:

章学诚是清代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目录学家,为浙东史学的殿军。所著()与唐朝刘知几所著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

  • A、《校雠通义》
  • B、《文史通义》
  • C、《史籍考》

正确答案:B

第7题:

西汉刘歆撰成的目录学著作是《》,南宋陈振孙的目录学著作是《》。


正确答案:七略;直斋书录解题

第8题:

被梁启超称之为“乾嘉后思想解放之源泉”的是章学诚的()。


参考答案:《文史通义》

第9题:

目录学中的矛盾


正确答案: 指导与报导文献与人们对文献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10题:

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1)考察古籍概况,确定研究目标:目录是文化发展史的缩影,通过目录,可以对本专业的古籍数量,学术价值如何,哪些古籍亟待整理出版,哪些需要辑补或辑佚,等从而确定研究的目标。
(2)搜集版本,选择善本:整理古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校勘。因此,搜集多种不同版本,是进行整理的条件。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一部书的刊刻情况,版本的多少及其优劣,为下一步的工作创造条件。
(3)考篇目之分合:一部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多经过数次整理和刊刻,篇卷往往有分有合。如《素问》一书,《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其中有《素问》九卷;齐梁间全元起作《素问训解》为九卷,其篇目与今通行王注本不同。王注本整理为二十四卷,后世刊行版本,有九卷本,十二卷本,二十四卷本,而明正统道藏刊本为五十卷。这类情况,从历代目录对《素问》的著录,可以反映出来。
(4)考书之真伪:利用历代目录是否著录,可以考辨古书的真伪。如《银海精微》,旧题唐孙思邈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即根据唐宋各代的目录中未见著录,并结合宋代王安石等关于“银海为目”说,断定此书为宋以后之书。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指出:“此书不惟不见于唐宋艺文志,亦绝不见于明以前藏书家目录。考《千顷堂书目》卷十四医家类有《银海精微》二卷,在明代不知撰人之内,书名、卷数,皆与《四库》著录本同。然则此书乃明人所作,本不题撰人,亦未尝依托古书,不知何人忽题为孙思邈,盖方技家辗转传钞,因其书不著姓名,恐其书不足以取重,遂妄取古人之名以实之耳。”
(5)考亡佚之书:历代典籍的散亡,已述于前。有的全书亡佚,有的残缺不全。因而辑失工作也是整理古籍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目录,可以了解书的亡佚状况,如书名、卷数、作者、书的性质等,为辑佚提供有关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