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掌握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题目

试述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掌握这一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是剧烈的、显著的变化。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第一,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可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第三,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坚持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必须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和“激变论”。前者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后者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认为变化都是突然发生的,无需量变的积累。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过程是一场质变,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做扎扎实实的量的积累工作。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就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第2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试指导】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3题:

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结束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为在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于、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4题:

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的规律性的认识,它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只有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总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感性认识要借助于概念、判断等理性思维形式来表达。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任何理性认识都既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又要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等感性形式来表达。可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截然分开的。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哲学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必要性。唯理论相反,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对于我们反对和克服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亘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这两类错误都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都曾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造成过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

第5题:

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展就是通过量变和质变表现出来的。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
②而当事物经过量变的准备而面临质的飞跃时,要敢于并善于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向新的台阶。急躁冒进,会欲速则不达;过于保守,又会坐失良机,推迟发展进程。
③只有二者辩证结合起来,才能早日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第6题:

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答案:
解析: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2)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第7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D、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E、量变和质变可以相互转化

正确答案:A,C,E

第8题: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

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D
解析:

第9题:

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①主观能动性是人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它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对生理功能的控制。
②客观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和根本前提;而要求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又要求实事求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办事。

第10题: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实事求是就是一切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强调的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要解放思想。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顾事实的主观臆断,必须把握实事求是这个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不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中,归根到底,也就是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再次,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与时俱进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破除旧观念、旧思想、旧模式,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现新规律、新属性、新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的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革命和建设就成功,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就失败,就遭受挫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事求是,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而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