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佛教教义描述错误的是()。

题目

下列关于佛教教义描述错误的是()。

  • A、十二因缘说
  • B、八正道说
  • C、五蕴说
  • D、三藏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汉传佛教的教义和戒律。
教义主要内容:汉传佛教教义的核心是“空”与“色”。“空”指人们感知到的一切事务 原本都是假象而不是实体;“色”是人们感知到的有形质的物质世界;以虚幻 为真实的俗人,受“色”的影响,就有生、老、病、死的苦恼,通过修行,才能达到超脱境界。其精髓是苦、集、灭、道四谛。戒律主要内容有:
俗家弟子终生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初一、十五加守三戒共八戒;
低级僧侣守十戒,俗家弟子的八戒再加不受金银等两戒;
高级僧侣守具足戒,即完全充足的戒律: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

第2题:

兰因絮果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正确答案:
5.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第4题:

德拉迈茨的鼓乐面具舞表现的是哪个佛教流派的教义?()

  • A、大乘佛教
  • B、小乘佛教
  • C、律宗

正确答案:A

第5题:

下列关于佛教教义“四谛说”,说法错误的是()。

  • A、集蒂说
  • B、灭蒂说
  • C、散蒂说
  • D、道蒂说

正确答案:C

第6题:

简述佛教教义


正确答案: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四谛(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宣扬所谓八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第7题:

简述佛教密宗教义


正确答案: 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意义);“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有“智”、“果”、“始觉”、“自证”四个方面的意义)。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两者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第8题:

佛教的基础教义是“五功”。 【 】


正确答案:×

第9题:

莫高窟的壁画题材与佛教息息相关,有()、()和阐释佛教义理的画作等。

  • A、佛像画
  • B、佛教经典
  • C、佛教故事

正确答案:A,C

第10题:

佛教是怎样产生的?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分析佛教的本质。


正确答案: 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列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佛教代表了新兴军事、行政贵族和大商人的利益,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具有积极作用。四谛说以说苦为出发点,强调消除欲望,具有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