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障公民的()。

题目

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障公民的()。

  • A、生存发展
  • B、基本权利
  • C、自由平等
  • D、人格尊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高的法律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多次修订,但始终把员工权益保障作为公民的基本权益写入宪法。()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1954年宪法的(),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和()

A、基本原则;法律依据;根本保障

B、原则;法律根据;根本保障

C、原则;法律保障;根本依据

D、基本原则;根本依据;法律保障


答案:A

第3题:

与法律相比,属于宪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C、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D、宪法不具有制裁性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我国宪法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通过哪些途径实现?


正确答案:总体而言我国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物质保障;二是政治保障;三是法律保障。具体分析如下:(1)宪法在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确认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内容以及对公民的保障。具体表现为:①客观上十分需要而又非确认不可的就坚决写进宪法。例如1982年宪法中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的条款。②能够做到的或者经过创造条件可以逐步实现的就根据能够做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如关于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宪法既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又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以逐步满足广大青年和职工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③从实际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确认。如由于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造成大城市人口密集与生产、生活各方面不相适应的紧张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例如宪法就暂不确认1954年宪法中“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款。(2)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公民任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上和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它们的实现。如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同时宪法又规定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种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又如宪法规定对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总体而言,我国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物质保障;二是政治保障;三是法律保障。具体分析如下:(1)宪法在确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来确认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内容以及对公民的保障。具体表现为:①客观上十分需要,而又非确认不可的就坚决写进宪法。例如,1982年宪法中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和诽谤”的条款。②能够做到的,或者经过创造条件可以逐步实现的,就根据能够做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如关于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宪法既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又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以逐步满足广大青年和职工迫切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保证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③从实际来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确认。如由于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造成大城市人口密集与生产、生活各方面不相适应的紧张状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重大改变,例如,宪法就暂不确认1954年宪法中“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的条款。(2)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公民任何权利和义务的实现都离不开法律上和物质上的保障。我国宪法在确认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具体措施来保障它们的实现。如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同时,宪法又规定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种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又如,宪法规定对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第5题:

下面说法哪项正确( )

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B、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C、其他法律可以抵触宪法

D、宪法不保障公民的权力


参考答案:A

第6题:

1982年现行《宪法》与以往宪法相比,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方面的新发展表现在以下的哪几方面?

A.突出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地位。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原来的第三章移到第二章,即“总纲”之后,“国家机构”之前,表明保护公民权利的地位重于国家机构,反映了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价值取向

B.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有所增加,内容更加充实。现行《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文由1954年的14条、1975年的2条、1978年的12条增加为1982年的现行《宪法》的18条

C.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条件。现行《宪法》注意从法律上和物质上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实现

D.强调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正确答案:ABCD
[考点] 现行宪法与以往宪法的区别
[答案及解析] ABCD。1982年《宪法》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将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摆在一个突出重要的地位,在篇章结构、条文数量、物质保障等各方面突破了以往的局限,作出了新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

第7题: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这说明()。

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B、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答案:C

第8题:

我国法律规定和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基本的”含义是( )。


参考答案:最起码、必不可少的

第9题:

下列有关宪法的特征论述正确的是:( )。

A.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

B.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

C.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D.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维护国家权力的正常行使


正确答案:BC

「考点」宪法的特征「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基本法"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指刑事的、民事的、国家机构等方面的法律,只能由全国人大制定。不能说宪法是基本法,而应准确的界定为"根本法".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书,其主要功能是保障公民权利,其方式是通过有效地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
所以A、D两项不正确,应选BC

第10题:

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B.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C.宪法是系统全面的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D.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与民主价值不存在冲突与矛盾


正确答案:D

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国家权力的规范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核心和支配部门。因此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系统全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B、C正确。当宪法与民主紧密相连,它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或者说民主事实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A正确。当然,宪法与民主价值也会出现冲突与矛盾,民主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需要通过宪法加以纠正和解决,D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