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

题目

复调音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会复调音乐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法国以()为中心,一些僧侣作曲家集中在此地活动,称为“圣母院乐派”(这一时期也称十三世纪复调音乐时期或“古艺术”时期)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巴黎圣母院;莱奥尼努斯;佩罗蒂努斯

第2题:

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在大约公元10世纪,是以()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


正确答案:格里高利圣咏(素歌);五度或四度;奥尔加农

第3题:


A.单音音乐
B.主调音乐
C.复调音乐
D.无调性音乐

答案:C
解析:
从本题的题干可以得出本题考查的是音乐的进行方式。首先分析图片可以得出,此旋律选自贺绿汀《牧童短笛》,然后对比上下两条旋律发现他们是运用了严格的对位法来书写的,故得出此条旋律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由此可排除A、B、D选项。

第4题:

复调音乐之父是()

  • A、巴赫
  • B、舒伯特
  • C、拉索
  • D、贝多芬

正确答案:A

第5题:

13世纪后,欧洲复调音乐艺术走向繁荣,()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复调音乐体裁。

  • A、奥尔加农
  • B、狄斯康特
  • C、经文歌
  • D、克劳苏拉

正确答案:C

第6题:

简述9世纪末到12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线索。


正确答案: 9世纪末,出现了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早期奥尔加农有四度、五度两种形式,11世纪末出现了以四、五、八度混合为基础的奥尔加农。12世纪初,出现了两个复调发展中心。一是法国南部的阿奎坦地区,特别是圣玛蒂亚修道院,保存了一些复调乐谱,被称为圣玛蒂亚复调,奥尔加农在这里被分为“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奥尔加农”两种,圣咏声部位于下方,被称为“支撑声部”。二是西班牙西北部圣地亚哥的康波斯泰拉大教堂,在此形成的一些复调音乐被收集在《卡里斯迪努斯手抄本》中。从12世纪末起,出现了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一是雷奥南,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二是佩罗坦,被称为“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在他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于13世纪初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叫做孔杜克图斯。

第7题:

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第8题:

辉煌的复调音乐风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即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这就是()风格特征。

  • A、勃艮第乐派
  • B、威尼斯乐派
  • C、弗兰德乐派

正确答案:B

第9题:

复调音乐


正确答案:是在和谐的前提下,几个曲调参差进入,它们既相互配合又独立发展的一种乐曲,复调音乐在巴赫手中,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界。

第10题:

简述从9世纪末到12世纪下半叶复调音乐的发展


正确答案:9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它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最早的奥尔加农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大约850年(一说为900年)出现了《音乐手册》和《学习手册》这两篇最早解释这种现象的著作,其中谈到了两种形式的奥尔加农,一种是四度的,另一种是五度的,新加的声部都在圣咏的下方。五度的奥尔加农是严格平行的,而四度的却是在平行中混合了斜向和反向的运动。奥尔加农声部必须经常保持稳定,用谨慎的速度和正确的音程演唱,才能避免不好的三全音音响,并使结属处的同度汇合更加顺利。八度重叠在这两种奥尔加农中都是允许的。11世纪末出现了一种与过去很不相同的奥尔加农,它以四、五、八度的混合为基础。两个声部时而对比,时而平行,反向进行更多。开始与结束的音总是处在同度或八度上,奥尔加农声部也从圣咏的下方移到了上方。变得越来越突出和独立了。虽然在当时的大部分例子中,声部的移动都是音对音的,但是也有奥尔加农声部的附加音增多的例子。12世纪初,一些包含复调比较多的乐谱抄本来自法国南部阿奎坦地区的圣玛蒂亚修道院,所以那里的复调也叫圣玛蒂亚复调。这些复调的词曲都十分精致,声部的配合也相当密切。奥尔加农声部不仅位于圣咏声部之上,而且持续地与它作反向的运动。声部也经常也现交错。相比之下,奥尔加农声部更为活跃,常用一组音与圣咏声部的一个音相对。它已不再是圣咏的从属和陪伴,而是一个在旋律和节奏上都不同于圣咏的独立的线条。这种风格叫做“花腔奥尔加农”。12世纪后半叶,法国的首都马黎—带在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成为了一个知识和艺术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中产生了一种复调音乐的传统,其深远的影响长达一百多年,这就是巴黎圣母院乐派。这个乐派的两位最杰出的作曲家就是雷奥南和佩罗坦。雷奥南既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在巴黎圣母院的附属学校接受了教育,并从12世纪80年代起在巴黎圣母院担任作曲工作。作被称为奥尔加农的最佳作者,作有《奥尔加农大全》一书。这是一部供教会主要节日的仪式(包括弥撒和日课)所用的两声部曲集,复调的部分在花腔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这两种风格之间交替。在花腔奥尔加农风格的段落中,圣咏保持在下方声部,也叫做支撑声部,用于节拍的长音符演唱。它的上方是奥尔加农声部,也叫第二声部,演唱悠长而富于装饰性的花腔乐句。两个声部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在迪斯康特风格的段落中,支撑声部与第二声部均采用整齐、基本上是“音对音”的节奏,速度较快,并由一套“节奏式”所控制。此外,两个声部要以完全协和音程为主,并要多用反向进行。巴黎圣母院复调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佩罗担,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主要是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段落,用它们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时与雷奥南采用同一首圣咏作为基础,但是在音响上已很不相同。因为圣咏上方有两个甚至三个声部,产生了更丰满的音响。声部之间有了更多的对位关系,它们时而交叉,时而重合,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节奏式的运用也更多和更富于变化。乐曲的篇幅更是大为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