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

题目

依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为()。

  • A、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 B、入户盗窃
  • C、携带凶器盗窃
  • D、2年内盗窃3次以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下列()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

(B)强奸罪

(C)抢劫罪

(D)盗窃罪

(E)贩卖毒品罪


参考答案:ABCE

第2题:

根据《刑法》第110条的规定,间谍罪的行为表现有( )。

A.战时供给敌人军用物资

B.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C.接受敌人的馈赠

D.为境外的个人提供情报


正确答案:B
解析:间谍罪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间谍罪的构成特征为:(1)侵犯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2)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如下三方面的间谍行为:①参加间谍组织;②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③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实施三种行为任一种的,即构成本罪。(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包括中国公民、外国人或无国籍人。(4)主观方面为直接故意。因此,根据《刑法》第110条的规定,间谍罪的行为表现有:一是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二是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据此,本题应选B。

第3题:

根据《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第263条规定的即为抢劫罪。

第4题: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我国《刑法》第12条的规定体现了从新兼从轻原则。(  )


答案:错
解析: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其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适应实际的需要。

第5题:

《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 )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
B.盗窃罪
C.诈骗罪
D.故意毁坏财物罪

答案:A
解析:

第6题:

17岁的于某,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当地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这体现的刑法原则是:

A.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B.罪责刑形式应

C.罪行法定

D.主客观相统一


正确答案:C

第7题: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

A.犯罪主体不同

B.侵犯的客体不同

C.客观表现不同

D.刑法规定的处罚不同


正确答案:CD

第8题: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16周岁的人,不能构成盗窃罪。这体现了应受刑罚处罚性。()


参考答案: 对

第9题:

《刑法》第389条第1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同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关于上述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不正当利益”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C:“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D:第3款规定的内容,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答案:B,C,D
解析:
【考点】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详解:说明行为外部的、客观方面的要素即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行为、结果、行为对象等;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方面的要素即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故意、过失、目的等,故A说法错误。按照刑法理论的通说,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B说法正确。通常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积极地、正面地表明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但也存在否定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素,这便是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故CD说法正确。

第10题:

毒品的定义是根据《刑法》第()条的规定。


正确答案:357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