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巨著为?

题目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巨著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A.《白痴》
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C.《罪与罚》
D.《卡拉马佐夫兄弟》

答案:D
解析:

第2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正确答案:《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3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小说家,思想家。()


正确答案:对

第4题:

鲁迅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


正确答案:残酷的天才

第5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

  • A、《白痴》
  • B、《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 C、《罪与罚》
  • D、《卡拉马佐夫兄弟》

正确答案:D

第6题:

俄国的短篇小说大师是谁()。

  • A、陀思妥耶夫斯基
  • B、高尔基
  • C、马雅可夫斯基
  • D、契诃夫

正确答案:D

第7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一部小说是()。他在服刑归来后最早发表的重要作品是()


正确答案:《穷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和《死屋手记》

第8题:

托尔斯泰是史诗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莎士比亚之后最具戏剧气质的人。这两位作家是对立的。托尔斯泰沉迷于理性和事实,陀思妥耶夫斯基蔑视理性主义,热爱悖论。托尔斯泰像一个站立在大地上的巨人,唤起真实、可见的整体具体经验,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处于幻觉的边缘。托尔斯泰历史性地在时间的河流中看到人类的命运,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戏剧性暂时的静止状态观看人类。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文段中的两位作家是对立关系

B.托尔斯泰的作品比较接近现实,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

C.托尔斯泰的主要成就是史诗著作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


正确答案:B
文段首句指出“这两位作家是对立的”,是指他们的创作等方面,但并不是说两个人的关系就是对立的。A项显然错误。B项,从文段中的“史诗传统”、“事实”、“真实、可见”、“历史性地”等词句可以看出托尔斯泰的作品特色。C、D两项是对文段第二句的表面理解,不符合原文。故本题选B。

第9题:

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韦伯对基督教与现代性关系的说法.


正确答案: 对于现代性究竟是什么的诘问,众说纷纭,但是有几个基本点被普遍接受,比如说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自由化以及个人主义,现代性的世俗化的进程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自我意识代替神圣主体、(二)工具理性排斥思辨理性
(1)、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分不开的。韦伯不认为资本主义产生是宗教改革的结果或唯一的结果,资本精神有可能受到新新教影响,两者之间只相互影响。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但在韦伯看来,"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就在新教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而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从而,"预定论"的宗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所以,在构成近(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现)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
基督教的基本理性特点:对绝对好的强调;对人间之好的有限强调;信、望、爱作为基督教三德的朝善恶特点;对理性的强调,反巫术、迷信、偶像。
(2)、耶思妥耶夫斯基:
基督教强调对灵魂自由的追求,而现代社会所保障的自由并不是灵魂的自由,而恰恰是追求欲望的自由,放弃善恶观念,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变成合理,这种追求正导致堕落。
有目的做好事都是不道德的,但又必须假设一种宗教目的。。基督教是最理性的宗教,但宗教不可能要求人们完全理性,人没有能力承担纯粹的道德,用奇迹来欺骗就成为必要的手段。上帝不外在的存在,而是从内心理解道成肉身这个"神人"事件,以此完成人性的充分实现。
他认为基督教并不否认现代科学、理性、自由,但拒绝神学向这些观念发投降,坚持耶稣道成肉身的唯一性,和"位格生成"的绝对意义
总之,韦伯强调基督教与现代性是相互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陀思妥耶夫斯突显的是基督教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10题:

以《卡拉玛佐夫兄弟》为例,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复调”思想特征。


正确答案: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思想深邃复杂著称,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一套一套的思想观念,他们不断地思考着,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然后在互相碰撞中产生矛盾,其中渗透了情感情绪、心理体验等等。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就是各种人物心理、思想、感情、感受、体悟的大交汇。作家不注重人物的外形和环境描写,也不注重社会背景的铺垫,只是着力推出每个人物丰厚复杂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态度,使其在矛盾、冲突、沟通或隔膜中共同存在,各具有自己的某种价值点。如《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一家人,弟兄三人,老二伊凡和老三阿辽沙很突出地代表着两种思想价值系统。伊凡不信上帝,因为他看到过太多的人间不平与丑恶,认为如果上帝允许这种丑恶存在,那么上帝的公义与仁慈又在哪里。他举一个将军枪杀儿童的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如果进入天堂需要购买如此昂贵的入场券,他宁愿下地狱。但是如果没有上帝,就说明“什么都是可以的”,那么人间的一场场恶事就可以畅通无阻了。这使他陷于矛盾。其没有信仰的理论,曾经影响到老卡拉玛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斯麦尔佳科夫即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的”,便杀了老卡拉玛佐夫。面对这个事实,伊凡感到分裂般地痛苦之中。而且他挖掘自己的灵魂,也感到存在着极端的个人主义利益欲望,如盼望父亲死掉,自己既可早日分到家产,又可得到他所爱的卡捷琳娜,因此在法庭上他认为父亲是自己杀死的。伊凡是作家思想心理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痛苦的最好人物载体。阿辽沙则是信仰的代表,他既纯洁善良,谦恭温和,又怀着济世之心,简直就是基督的化身。他希望用宗教的博爱之心消除痛苦,给人慰藉。但即使他这样有坚定信仰的人,面对将军枪杀孩子的例子,也认为应该枪毙将军,而不是以上帝的方式宽恕他,那么这就是现实反抗的价值系统了。而且这个人物塑造的苍白、甜腻、无力度,面对伊凡那样强大的思想系统,很难构成对抗。老大德米特里则介于二者之间,在现世人性与宗教中徘徊,最后也处于一种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面对这三个人物,作家处在矛盾之中。从总体上可以感到作家倾向于宗教,最后他安排德米特里与伊凡皆在阿辽沙的基督怀抱中得到抚慰,使分裂的心灵趋于安宁;但他又让伊凡振振有词地大篇大篇演讲,且无人能够反驳,并且阿辽沙的形象也苍白无力,显然宗教情怀并没有在作家精神中内化到一定程度,足以达到艺术创造的强度。因此。,整个《卡拉玛佐夫兄弟》即体现了这种思想价值的对立。这种对立系统也在其他作品中存在着,如《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尔尼科夫与索尼雅,《白痴》中的梅希金与娜斯泰谢等等,一方面表明了作家在现世反抗与宗教博爱的两种价值系统中的矛盾徘徊,另一方面使作品内涵丰厚,人物精神广大深刻,由此形成了其创作中的“复调”思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