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题目

试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


正确答案:
(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实际表明,在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内,资本主义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
(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的源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2题:

试述可导致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


答案:
解析:
(1)晨起6 时至12 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增高。
(2)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粘稠度增高
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
(3)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心肌梗死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的患者,也可发生在原来从无症状者中。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第3题:

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B.抑制环加氧酶,减少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C.抑制环加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D.抑制环加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E.激活环加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C

第4题:

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期特点及形成机制。


正确答案: 心室肌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由除极化(或称去极化)和复极两个过程组成,通常分为0、1、2、3、4期共五个时期。
(一)除极过程(0期)心肌受刺激后,膜上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膜部分去极化。当除极由静息电位-90mV达到-70mV阈电位水平时,膜上Na+通道大量开放,出现再生性Na+内流,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大量内流,使膜迅速去极化,膜电位快速上升到+30mV。0期历史1-2ms,膜内电位从0mV上升到+30mV,称之超射。
(二)复极过程心室肌细胞的复极过程比神经和骨胳肌细胞复杂,且耗时久,可包括三个阶段: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由于快钠通道很快失活,Na+内流停止,同时钾离子通道(Ito)激活,电位差和浓度差驱使K+快速暂短外流形成复极,膜电位迅速下降到0mV左右,历时10ms。0期和1期形成的尖锋,称为锋电位。
2期(平台期或缓慢复极化期)复极化电位达0mV左右之后,复极化过程变慢,主要由Ca2+和Na+缓慢内流和内入性整流造成的K+缓慢外流引起。在平台期早期,几种正离子跨膜流动所负载的正电荷相等,使膜电位稳定在0电位水平;在平台期后期,由于Ca2+通道逐渐失活,而K+通道逐渐激活,Ca2+内流渐少,K+外流渐多,使膜电位逐渐下降,移行到3期。此期历时100-150ms,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平台期末钙通道失活,而K+继续外流,且随时间而逐渐递增,形成K+外流的再生性过程,使膜迅速复极化达到-90mV静息电位水平。此期历时也较长,占时约100-150ms。。
4期(静息期)3期之后膜电位稳定在-90mV,已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但离子分布状态尚未恢复。此期,由于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激活了Na+-K+泵,通过耗能,将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进入膜内的Na+泵出膜外,K+泵回膜内,恢复静息状态时Na+和K+的膜内外浓度。Ca2+逆浓度差外运与Na+顺浓度差内流相耦联,形成Na+-Ca2+交换的能量仍由Na+-K+泵提供。Na+-K+转运和Na+-Ca2+交换都是生电性的,几种离子跨膜转运的结果,最终使此期的膜电位保持在静息水平电位。

第5题:

试述血栓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血小板从轴流中分离析出,并黏附在损伤的血管内皮处,进而黏集成堆,随之有少量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灰白色血栓,即血栓头部。
白色血栓形成后突入血管腔内,使血流变慢并产生漩涡运动,故使血小板进一步大量析出和凝集,形成许多有分枝的小梁,形如珊瑚,表面黏附许多白细胞。小梁间的血流逐渐变慢,血液中的凝血系统被激活,使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在小梁之间构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网眼内网罗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于是形成了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即血栓体部。
随着混合血栓体积增大,直至血管腔被阻塞时,则局部血流停止,血液迅速凝固,形成暗红色的红色血栓,即血栓尾部。或:
血管内膜粗糙,血小板沉积,局部血流形成漩涡;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小梁,小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
小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血管腔堵塞,局部血流停滞,停滞之血液凝固。

第6题:

试述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及源泉。


正确答案:
(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第一,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第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第7题:

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

A.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B.减少前列环素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C.促进前列环素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D.抑制血小板内环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
E.增加血栓素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答案:D
解析:

第8题:

试述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1)病因: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炎,少数病人可因为血管外伤、先天性动脉狭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引起。(2)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中年以后。多数病人在睡眠、安静等血流缓慢、血压降低的情况下发病。约25%的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常见各种类型的失语、偏瘫、偏盲,并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第9题:

试述血栓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猝死的机制。


正确答案: 血栓栓塞肺动脉引起猝死机制:一般认为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时,肺动脉反射性痉挛,血栓栓子内血小板释放出5-HT和其他因子,引起支气管和肺泡管痉挛,以及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痉挛,造成急性右心衰竭导致死亡。

第10题:

试述干啰音的形成机制及病理基础。


正确答案:(1)形成机制:是由于气流通过狭窄或部分阻塞的呼吸道发生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2)病理基础:①气管、支气管炎症使管壁黏膜充血肿胀和分泌物增加。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③管腔内异物、肿瘤或分泌物部分阻塞。④管壁外肿大淋巴结或肿瘤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