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概述

题目

副伤寒概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男,36岁。发热半个月,热型不规则,伴有轻度腹泻。血白细胞正常,肥达反应:“0”1:320.’‘‘H”1:80。副伤寒A.1:80,副伤寒B1:640。外斐反应Ox191:40。临床诊断首先考虑

A.伤寒

B.副伤寒甲

C.副伤寒乙

D.副伤寒丙

E.斑疹伤寒


正确答案:C
C.

第2题:

伤寒和副伤寒的疾病概述


参考答案: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多。病后获持久免疫力。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副伤寒丙三种,分别由副伤寒甲、乙、丙型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甲、乙主要引起肠黏膜炎症性改变,溃疡少而表浅,肠出血、肠穿孔较少发生。炎症病变广泛,以胃肠炎或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较多。副伤寒丙较多侵犯肠外组织及器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可引起骨、关节、脑膜、心包、软组织等处的化脓性迁徙灶,其次为胃肠炎型。

第3题:

肥达反应时,只表现为“O”凝集效价升高,此时除哪项外均应考虑:()

A.伤寒

B.副伤寒甲

C.副伤寒乙

D.副伤寒丙


答案:D

第4题:

伤寒、副伤寒伤寒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 伤寒是伤寒杆菌污染了水或食物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常年发病,但以夏秋季为主。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
2.病原学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中的D族。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在体内均能诱生相应的抗体。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强,耐低温,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加热600C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消毒饮用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杀灭。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为患者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4)流行特征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最多。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
4.病理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若伤寒细胞聚积成团,则称为"伤寒小结"。除肠道病变外,肝、脾也非常显著。胆囊呈轻度炎症病变。少数患者痊愈后伤寒杆菌仍可在胆囊中继续繁殖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心脏、肾等脏器也有轻重不一的中毒性病变。

第5题:

具有Vi抗原的沙门菌是

A、甲型副伤寒杆菌

B、乙型副伤寒杆菌

C、丙型副伤寒杆菌

D、伤寒沙门菌

E、猪霍乱沙门菌


参考答案:CD

第6题:

下列关于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说法正确的是()

A、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类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B、伤寒和副伤寒病原体相同

C、伤寒和副伤寒免疫性相同

D、伤寒和副伤寒病理变化完全不同

E、伤寒和副伤寒防治措施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A

第7题:

肥达试验结果:H 1:640,O 1:320,A 1:80,B 1:80,该病人可能是 ( )

A、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B、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C、回忆反应

D、伤寒

E、预防注射


参考答案:D

第8题:

肥达试验不可协助诊断

A.伤寒

B.斑疹伤寒

C.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E.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副伤寒


正确答案:B

第9题:

其有Vi抗原的沙门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副伤寒沙门菌

C、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D、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E、猪霍乱沙门菌


参考答案:A

第10题:

副伤寒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副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
2.病原学 副伤寒的病原体有3种,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及副伤寒丙杆菌。各种副伤寒杆菌均有"O"和鞭毛抗原,分别为A、B、C抗原。在自然条件下,副伤寒杆菌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仅偶尔感染动物。
3.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2)传播途径 传播方式与伤寒大致相同,但以食物传播较为常见。
(3)人群易感性 成年人中以副伤寒甲为多,儿童易患副伤寒乙。
(4)流行特征 基本与伤寒相同。
4.病理 副伤寒甲、乙的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大致与伤寒相同,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他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