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血常规。

题目

简述血常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红细胞(RBC.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9/L;
成年女性:(3.5~5.0)×109/L;
新生儿:(6.0~7.0)×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②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
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
②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
③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④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
见红细胞计数。
3.白细胞(WBC.计数与白细胞分类(DC.
【参考值】
(1)白细胞(WBC.计数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粒性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4;
单核细胞:0.03~0.0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①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
②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障、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
①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①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2)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
②血小板破坏过度: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需采集静脉血同时进行多项化验检查时,如将血液同时抽出,血液注入各试管的顺序是

A.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

B.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

C.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培养瓶

D.血常规试管→血培养瓶→查电解质的试管

E.血培养瓶→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常规试管


正确答案:A
解析:静脉血标本分为血清标本、全血标本和血培养标本。全血标本应注入抗凝管;血清标本应注入干燥试管;血培养标本则应注入无菌血培养瓶。同时抽取几项检验血标本,一般注入容器的顺序为:血培养瓶一抗凝管一干燥试管。血常规标本应采集全血标本,查电解质时应采集血清标本。所以注入容器的顺序为: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

第2题:

宜做哪些检查( )

A.B超,血常规,血小板,肝功能

B.内诊,血常规,血型,DIC筛选试验

C.B超,β-HCG,HPL,E2

D.B超,β-HCG,血常规,血型,DIC筛选试验

E.内诊,B超,血常规,尿HCG


正确答案:D

第3题:

少儿体检包括()

A.物理体检+血常规+尿常规

B.物理体检+血常规+尿常规+血糖

C.物理体检+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功能

D.物理体检+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肝功能+腹部B超


参考答案:D

第4题:

血常规血细胞比容(HCT)


答案:
解析:
[参考值]
男性:40%~500/0(0.40~0.50)女性:37%~48%(0.37~0.48)
[临床意义]
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第5题:

患者张某,72岁,腹泻待查收入院,医嘱:查血常规和电解质并做血培养。

如将血液同时抽出,血液注入各试管的顺序是
A.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培养瓶
B.血常规试管→血培养瓶→查电解质的试管
C.血培养瓶→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常规试管
D.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
E.查电解质的试管→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

答案:D
解析:

查血常规和电解质并做血培养。如将血液同时抽出,血液注入各试管的顺序是血培养瓶→血常规试管→查电解质的试管。在血培养瓶内应注入的血液量应为5ml。有关标本采集的叙述正确的是电解质的标本应注入干燥管内送检。

第6题:

血常规、尿常规:


正确答案:A

第7题:

血常规


答案:
解析:
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等,一般称为血常规检查。也就是对血液中主要有形成分进行计数、定量、形态学分析等检查,以配合临床诊断。

第8题:

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

A.外周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B.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

C.病史+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

D.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出、凝血试验

E.外周血常规+出、凝血试验+骨髓细胞学检查


正确答案:B

第9题:

血常规白细胞(WBC)


答案:
解析:
[参考值]
1)计数成人:(4.0~10.0)×10/L新生儿:(15.0~20.0)×10/L
2)分类(DC)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1~0.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5%~5%(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1%(0~0.01)淋巴细胞:20%~40%(0.20~0.40)单核细胞:3%~8%(0.03~0.08)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 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 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第10题:

简述血常规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确答案:正常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0.01(0~1%)。淋巴细胞:0.20~0.40(20%~40%)。单核细胞: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支气管哮喘,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百日咳等)、结核病、疟疾、某些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单核细胞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