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流行性腮腺炎的血象特点。

题目

简述流行性腮腺炎的血象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急性淋巴细把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及血象、骨髓象的特点


正确答案:此病多见于儿童、少年、病程较急,伴有发热、出血倾向及进行性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较严重,尤似淋巴结肿大为著,累及深部淋巴结如纵隔淋巴结等。
血象:中度或重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多为3万~4万,亦有高达10万以上者,亦有低于3000以下者。小儿思者的白细胞总数多增高,成人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以低于正常者为多见。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增多,且呈病理畸形。退化细胞多见。无棒状小体,血小板减少或明显减少。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以原淋巴细胞及幼淋巴细胞为主,可占50%~90%左有,原淋巴细胞常呈病理性变形,核形有凹陷、切迹、核染色质呈泥浆状或咖啡粒状结构,核仁增大,浆肉可有空泡等。此种细胞亦称为李特(Rieder)氏型淋巴细胞。易见退化细胞,无棒状小体,红细胞系统、粒细胞系统均受抑制。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不见,血小板减少。

第2题:

简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


正确答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有:
1.全血细胞减少。
2.贫血,属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匀及异形不明显。
3.网织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
4.白细胞分类计数,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白细胞<3×109/L)。
5.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少于50×109/L。

第3题:

流行性腮腺炎的血象特点。


参考答案: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多。

第4题:

简述流行性腮腺炎


正确答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腮腺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1.病因
腮腺炎病毒系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该病毒能被福尔马林、1%来苏液及紫外线迅速杀灭。
2.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中增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播散至腮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腮腺炎和脑膜炎。病毒在此进一步繁殖后,再次侵入血液循环,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未受累的器官(如胰腺、生殖腺等),引起其他器官相继发生病变。
3.病理
腮腺炎属于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导管的壁细胞肿胀,导管周围及腺体壁有淋巴细胞浸润,间质组织水肿等病变可造成腮腺导管的阻塞、扩张和淀粉酶潴留。淀粉酶排出受阻,经淋巴管进入血流,使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卵巢和胰腺等受累时亦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等病变。腮腺炎病毒所致脑膜脑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有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炎性浸润和脱髓鞘改变等。
【临床表现】
1.症状
潜伏期为2~3周,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腮腺肿大通常先于一侧,2~4天又累及对侧。双侧腮腺肿大者约占75%。
2.体征
腮腺肿胀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张口、咀嚼困难,当进食酸性食物促使唾液腺分泌时疼痛加剧。腮肿约3~5天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有时颌下腺或舌下腺可以同时受累,也有部分病例仅有颌下腺肿大而腮腺不大。腮腺管口可有红肿。
3.并发症
(1)脑膜脑炎一般发生在腮腺炎发病后4~5天,个别患儿脑膜脑炎先于腮腺炎。一般预后良好。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等。重症患儿有高热、谵妄、抽搐、昏迷甚至可引起死亡。(2)睾丸炎或卵巢炎睾丸炎常见于较大的患儿,多数在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患儿又出现发热,头痛、睾丸明显肿胀疼痛,可并发附睾炎。卵巢炎的发生率比睾丸炎少,可能与起病不易被临床发现有关。临床可见腰部酸痛、下腹疼痛和压痛。该并发症可导致30%~50%的病例发生睾丸或卵巢不同程度萎缩,可能影响成年后的生育功能。(3)胰腺炎常发生于腮腺肿大数日后。表现为中上腹疼痛和压痛,伴有体温骤然上升、恶心和呕吐等症。B超提示胰腺肿大,脂肪酶升高有助于胰腺炎诊断。(4)其他并发症如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听力丧失、视神经乳头炎等并发症均可在腮腺炎前后发生。部分患儿遗留耳聋、视力障碍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和尿液中淀粉酶测定90%患儿发病早期有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增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炎患儿,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故测定淀粉酶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或其他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血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2.血清学检查(1)抗体检查ELISA法检测血清中腮腺炎病毒的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2)病原检查近年来有应用特异性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来检测腮腺炎病毒抗原,可做早期诊断。应用PCR技术检测腮腺炎病毒RNA,可大大提高可疑患者的诊断。3.病毒分离应用患儿的唾液、尿液或脑脊液,接种于猴肾、Veto细胞和Hela细胞分离腮腺炎病毒,3~6天内组织培养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现象。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有发热和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和发病前2~3周有接触史,诊断一般不困难。没有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脑膜炎和睾丸炎等,确诊需依靠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2.鉴别诊断(1)化脓性腮腺炎多为一侧腮腺肿大,挤压腮腺时有脓液自腮腺管口流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流感A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A组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均可以引起腮腺炎,需根据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分离进行鉴别。(3)其他原因的腮腺肿大慢性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及结石阻塞唾液管均可引起腮腺导管阻塞致腮腺肿大,一般不伴急性感染症状,局部也无明显疼痛和压痛。
【治疗】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对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的患儿,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mg/kg,静脉滴注;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疑为颅内高压的患者,可应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静脉推注,每6~8小时1次,直至症状好转;合并睾丸炎时,局部冰敷并用丁字带托住阴囊;合并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

第5题:

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象特点。


正确答案:1.血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在10~30×109/L之间。
2.血象中多以淋巴细胞增多(占60%~90%),并伴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多超过10%~20%)。
3.Hb、RBC、PLT均正常。

第6题:

简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外周血象特点?


正确答案: 1)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
3)MCV<80fl,MCH<26pg,MCHC<32%
4)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白细胞、血小板一般无特殊改变。

第7题:

简述红白血病的血象特点。


正确答案:典型的红白血病可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1.红血病期: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可见以原红和早幼红为主的幼稚细胞,其形态异常并有巨幼样变,血小板常低。
2.红白血病期:贫血加重,可见嗜碱性点彩,靶形及异形红细胞,幼红细胞以中、晚幼为主,白细胞偏低,可见原粒和早幼粒细胞,血小板常低。
3.白血病期:血象改变同急性白血病。

第8题:

急性再障的血象特点


答案: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多在0.005以下,绝对值15×109/L,白细胞多2×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

第9题:

简述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抗病毒治疗: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每日1g,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亦有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成人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患者,能使腮腺炎和睾丸炎症状较快消失。
(3)对症治疗:头痛和腮腺胀痛可应用镇痛药。睾丸胀痛可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
(4)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心肌炎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5~10mg/d;或氢化可的松,150~250mg/d,静脉滴注,连用5~7天。

第10题:

流行性腮腺炎的实验室检查可见()

  • A、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 B、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 C、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 D、血象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 E、血象正常,无改变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