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颅内出血(ICH)的早期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题目

关于颅内出血(ICH)的早期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ICH发生的几分钟之内症状表现最显著
  • B、出血最初24h内的神经功能恶化主要归因于脑水肿进展
  • C、ICH后血肿扩大最常见于发病最初24h内
  • D、早期血肿体积的增大不会引起神经功能恶化
  • E、出血部位是预测出血体积早期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重组Ⅶa因子治疗颅内出血(ICH)的时间窗是

A、1 h

B、4 h

C、6 h

D、12 h

E、24 h


参考答案:B

第2题:

重组Ⅶa因子治疗颅内出血(ICH)的时间窗是()

  • A、1h
  • B、4h
  • C、6h
  • D、12h
  • E、24h

正确答案:B

第3题:

下列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表现说法错误的是

A、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

B、可出现过度兴奋或嗜睡这种完全相反的临床表现

C、颅内压增高会引起脑性尖叫

D、肌张力早期减低,以后增高

E、瞳孔大小不对称


参考答案:D

第4题:

单选题
重组Ⅶa因子治疗颅内出血(ICH)的时间窗是()
A

1h

B

4h

C

6h

D

12h

E

24h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关于自发性颅内出血(ICH)的风险,叙述正确的有()

  • A、治疗慢性高血压会使ICH的风险下降
  • B、慢性高血压比脑淀粉样血管病再发出血的风险更高
  • C、脑淀粉样血管病再出血的风险增高可能与apoE基因的ε2及ε4等位基因的表达增加有关
  • D、过度饮酒不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 E、血清总胆固醇>4.16mmol/L(160mg/dl)增加出血风险

正确答案:A,C

第6题:

关于颅内出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产儿常常有典型的表现
  • B、脑脊液检查正常可除外颅内出血
  • C、影像学检查可确诊
  • D、临床出现前囟张力增高可诊断
  • E、头颅CT比头颅B超诊断效果好

正确答案:C

第7题:

关于年轻人颅内出血(ICH)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叙述错误的有()

  • A、高血压、抗凝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
  • B、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物质滥用
  • C、创伤、脑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
  • D、抗凝治疗、创伤、惊厥
  • E、脑血管炎、物质滥用、再灌注损伤

正确答案:A,C,D,E

第8题:

关于颅内出血(ICH)的早期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A、ICH发生的几分钟之内症状表现最显著

B、出血最初24 h内的神经功能恶化主要归因于脑水肿进展

C、ICH后血肿扩大最常见于发病最初24 h内

D、早期血肿体积的增大不会引起神经功能恶化

E、出血部位是预测出血体积早期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C

第9题:

新生儿ICH(颅内出血)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1)脑室内出血:在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多在72小时内发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急剧恶化型: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急剧进展。病初呈意识障碍,严重肌张力低下和呼吸功能不全,继之出现昏迷,前囟凸起,呼吸停止及强直性惊厥。此型出血多为重度,其急剧恶化原因可能与并发急性脑水肿有关。死亡和脑积水为常见预后。②继续进展型:症状在数小时及数日内断断续续进展,并有症状好转的间隙。神态略为异常,自发动作减少,眼球偏斜。此型出血多为轻度,个别患者以后发展成脑积水。③无症状型:约有25%~50%的患儿可如早产儿一样无明显症状,易被临床忽视,多为轻度出血,因而对早产儿进行常规头颅B超筛查尤为重要。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有三种表现。①少量出血:早产儿多见,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为最常见的一种。②伴惊厥型:足月儿多见,常在生后第二日发生,一般状况良好。90%患儿其后发育正常。③严重出血:罕见,可迅速致死。常有重度窒息或产伤史。
(3)硬膜下出血1)撕裂:又称后颅窝内硬膜下出血,多有产伤史。临床上可分为两种①迅速致死型:出生时即出现脑干症状,多在生后两日内死亡。②恶化型:较少,生后3~4日内可无明显症状,慢慢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干功能症状,或出现惊厥。2)镰撕裂:少见,临床症状很少被描述。初始可无明显症状,出血进入幕下时,可能与脑幕撕裂症状相似。3)脑表浅桥静脉撕裂:可分为三种①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可能最常见。②大量出血:可致颅内压增高,常在生后第二或三日出现惊厥,伴有局部运动障碍,前囟饱满。存活者大多预后不良。③慢性硬膜下渗出:新生儿症状不明显,数月后出现慢性的硬膜下渗出,可能与血肿机化后形成半透膜,慢慢吸收膜外液体,致血肿不断缓慢增大。数月后,血肿形成致密的胶原结构。
(4)小脑内出血:多有产伤和缺氧史,早产儿多与缺氧有关。临床出现明显的脑干症状,病情可迅速恶化,可在发病后两日内死亡,较大患儿病程也可缓慢进展甚至临床症状改善,但不多见。

第10题:

问答题
新生儿ICH(颅内出血)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1)脑室内出血:在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克的早产儿,多在72小时内发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急剧恶化型: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急剧进展。病初呈意识障碍,严重肌张力低下和呼吸功能不全,继之出现昏迷,前囟凸起,呼吸停止及强直性惊厥。此型出血多为重度,其急剧恶化原因可能与并发急性脑水肿有关。死亡和脑积水为常见预后。②继续进展型:症状在数小时及数日内断断续续进展,并有症状好转的间隙。神态略为异常,自发动作减少,眼球偏斜。此型出血多为轻度,个别患者以后发展成脑积水。③无症状型:约有25%~50%的患儿可如早产儿一样无明显症状,易被临床忽视,多为轻度出血,因而对早产儿进行常规头颅B超筛查尤为重要。
(2)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有三种表现。①少量出血:早产儿多见,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为最常见的一种。②伴惊厥型:足月儿多见,常在生后第二日发生,一般状况良好。90%患儿其后发育正常。③严重出血:罕见,可迅速致死。常有重度窒息或产伤史。
(3)硬膜下出血1)撕裂:又称后颅窝内硬膜下出血,多有产伤史。临床上可分为两种①迅速致死型:出生时即出现脑干症状,多在生后两日内死亡。②恶化型:较少,生后3~4日内可无明显症状,慢慢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干功能症状,或出现惊厥。2)镰撕裂:少见,临床症状很少被描述。初始可无明显症状,出血进入幕下时,可能与脑幕撕裂症状相似。3)脑表浅桥静脉撕裂:可分为三种①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可能最常见。②大量出血:可致颅内压增高,常在生后第二或三日出现惊厥,伴有局部运动障碍,前囟饱满。存活者大多预后不良。③慢性硬膜下渗出:新生儿症状不明显,数月后出现慢性的硬膜下渗出,可能与血肿机化后形成半透膜,慢慢吸收膜外液体,致血肿不断缓慢增大。数月后,血肿形成致密的胶原结构。
(4)小脑内出血:多有产伤和缺氧史,早产儿多与缺氧有关。临床出现明显的脑干症状,病情可迅速恶化,可在发病后两日内死亡,较大患儿病程也可缓慢进展甚至临床症状改善,但不多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