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调控的生理机制有哪些?并加以概述。

题目

疼痛调控的生理机制有哪些?并加以概述。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疼痛是通过两个基本生理机制来控制的:
1.通过外周传入在脊髓对疼痛调控 按照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粗纤维的传入冲动兴奋胶状质神经元,并因而关闭脊髓闸门,抑制疼痛冲动传向高级中枢,引起镇痛;而细纤维的传入冲动抑制胶状质神经元,从而使闸门开放,引起疼痛。
2.通过脑干下行镇痛系统对疼痛调控 下行镇痛系统主要包括脑干中央灰质、延髓腹内侧网状结构及桥脑背外侧网状结构。研究发现其中有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5一羟色胺受体和阿片受体等,体内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有20多种,参与疼痛调控的有脑啡肽、β一内啡肽、强啡肽、α一新内啡肽等,这些肽类与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疼痛调控系统可负反馈抑制疼痛系统。伤害刺激可同时激活“疼痛系统”与疼痛调控系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疼痛的生理机制,可将癌痛分为哪几类?


正确答案: (1)躯体痛:疼痛部位明确,表现为刺痛、酸痛,如骨转移。
(2)内脏痛:胸、腹、盆腔脏器受癌浸润、压迫或牵拉扬引起。定位不明确。常表现挤压痛、胀痛或牵拉痛。
(3)神经痛:癌肿浸润或治疗引起的神经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表现为烧灼样、钳夹样、触电样疼痛。

第2题:

松软岩层的性质有哪些?并加以叙述。


正确答案: 松软岩层具有松、散、软、弱四种不同的属性。松指岩石结构疏松、密度小、孔隙度大的岩层;散指岩石胶结程度很差或未胶结的颗粒状岩层;软指岩石强度低、塑性大或含粘土矿物质易膨胀的岩层;弱指岩石内部弱面较多、破坏了原有的岩体结构,极破碎、易滑移冒落的不稳定岩层。

第3题:

试论述影响经济林根系活动的因素有哪些及如何加以调控?


正确答案: (1)树体营养状态:树体营养状态充足,根系生长良好,树体营养状态不够,树体营养状态最先受到影响;
(2)土壤温度:15-25℃为最适生长温度;
(3)土壤水分:水分不够,树体营养状态最先受到影响;
(5)酸碱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6)菌根:有些树种没有菌根会栽不活,所以移栽时带着菌根;
(7)通气状况:通气状况不良,二氧化碳多,根系发酵,产生不良气体,根系死亡。所以要常松土。

第4题:

文帝、景帝时期刑罚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并对其加以评价。


正确答案:汉文帝所进行的刑罚改革主要是用徒刑、笞刑和死刑取代黥、劓、斩左趾、斩右趾等肉刑。具体是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徒刑根据轻重差等规定了相应的刑期;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入于死刑。汉文帝虽然以徒刑和笞刑取代了一些肉刑,但是取代肉刑的笞杖数太高,实际执行中常杖人致死。所以此次改革并不彻底。
汉景帝在位时,又两次下诏改革刑制。将原来劓刑笞三百之数最终减少到笞一百,斩左趾笞五百之数减少到笞二百;并颁布垂令,明确规定执行笞刑笞杖的规格、行刑的方法、捶击受刑人的部位,减轻了笞刑的实际残酷程度。
西汉文帝、景帝的刑罚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彻底地废除肉刑,残酷的肉刑斩右趾又恢复施行,对宫刑也没有采取改革措施;但是通过此次刑罚改革,肉刑已经不再是刑罚体系中的主要刑种,而徒刑和笞刑成为主要刑种,使得奴隶制五刑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为隋唐以后中国封建五刑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5题:

概述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正确答案: 1.脑损伤的研究
(1)拉什利训练大鼠走迷宫,然后切除它们大脑的不同部位,接着再测验它们对迷宫的记忆。结果发现:由大脑损伤引起的记忆损失程度与切除组织的数量成正比;皮质损伤得越多,记忆损害就越严重。记忆痕迹并不存在于特定的脑区,而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中。
(2)德斯蒙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小脑损伤会损坏经典条件作用动作反应的获得,影响程序记忆;纹状体是习惯的形成和刺激—反应间的联系的基础,它的损伤和病变会影响习惯的刺激—反应学习;大脑皮质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其中颞下回皮质的损伤会影响视觉的辨识和联想记忆,颞上回皮质的损伤会损害听觉识别记忆。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情绪记忆。脑的其他部位,如丘脑、前脑叶基部和前额叶也都与不同种类的记忆有关。
(3)当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分开加工且分别定位于大脑的限定区域,但复杂信息的记忆是分布于很多神经组织的。
2.脑成像研究
(1)正电子成像术也叫PET扫描,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关于记忆神经基础的信息。如果要对人脑的工作过程进行PET扫描,先要给被试注射一种含有称为示踪物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溶液。PET扫描的研究表明,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过程在大脑两半球之间的活动有显著的不同。情景记忆编码过程在左前额叶表现出不对称的高度脑活动,而情景记忆提取过程在右前额叶表现出高的脑活动。还有研究表明,右大脑前额叶更多地涉及情景信息提取,左大脑前额叶则更多地涉及语义信息提取。
(2)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可以发现大脑中血液在磁化状态下的变化,因为这类变化取决于该点氧化的程度,而氧化程度的变化又可以用来推测局部大脑血液的变化。
3.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
赫布认为短时记忆的活动过程只持续短暂的一段时间,而长时记忆则涉及神经系统结构上的改变,故较持久。它们有不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6题:

带电作业工具房通风结束后,应立即检查室内的相对湿度,并加以调控。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中央银行可以使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并加以评价?


正确答案: (1)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相当于调整了基础货币的数量,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社会货币供给总量的较大变动。所以一般调整的幅度小,频率低。
(2)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实现对社会货币供给量的调控。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增减社会中的基础货币供给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最终有效调控社会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总供给。
(4)道义劝告或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较为次要的货币政策手段,虽然没有法律上的效应,但往往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8题:

民俗有哪些基本特征?试例举并加以简要说明。


正确答案: 1、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2、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
3、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4、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5、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
6、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第9题:

概述情绪的生理机制。


正确答案: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等复杂成分。其生理机制如下:
(1)下丘脑与情绪
许多种动机和情绪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摄食中枢、厌食中枢和饮水中枢都在下丘脑,这些中枢的兴奋都与情绪反应有关。各种实验表明下丘脑是支配愤怒和恐惧的中枢。
(2)边缘系统与情绪
边缘系统包括边缘皮质以及与它们有联系的主要结构,如视前区、中隔、杏仁核和附近区域。刺激边缘系统不同部位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很复杂的,可以表现为愉快或愤怒反应,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加快或变慢,胃肠运动加强或减弱,瞳孔扩大或缩小等。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调节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发现,高位去皮质而保留下丘脑动物的愤怒反应,实际上是由于失去杏仁核的调节作用之故。因为切除新皮质而保留杏仁核的猫不引起愤怒反应,保持安静状态;如果去皮质猫切除杏仁核,则安静状态消失了。由此推论杏仁核似乎起着漏斗的作用,通过它而对负责愤怒反应的下丘脑施加抑制影响。
(3)大脑皮质与情绪
①大脑皮质在情绪、情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和左半球言语中枢相对称的右半球相应区域受损伤的病人能够理智地说话,却缺乏言语的情绪色彩,说话时就像受计算机支配似的。这似乎说明言语的内容和结构由左半球加工,而言语的情绪色彩由右半球控制。由此说明,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在大脑皮质上可能有定位。
②去大脑动物的情绪反应是盲目的、无目标的。正常动物的情绪反应必须有大脑皮质参与。研究表明,边缘系统也是处于大脑皮质的神经回路控制之下的。因此,情绪的脑机制可概括如下:对情绪刺激的认知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产生,然后将冲动传给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并产生某种特殊类型的情绪行为;同时,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感受)也就在大脑皮质中产生了。
(4)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当处于情绪状态时,体内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会发生变化。例如,愤怒时血压上升;恐惧时呼吸和脉搏加快,胃的活动会暂停活动,消化液也停止分泌,甚至发冷汗,汗腺分泌发生变化等。大多数伴随情绪而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支配着同一个器官,但起着拮抗的作用。
总之,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皮质下部位在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控制则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在人的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10题:

果树根系生长有什么习性?栽培上如何加以调控?


正确答案: 根系没有自然休眠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可以随时进入生长状态。在年周期中,根系生长动态取决于外因(土壤温度、肥水、通气等)及内因(树种、砧穗组合、当年生长结果状况等)。但在某一时期有不同的限制因子,如高温、干旱、低温、有机营养供应情况、内源激素变化等。在年周期中其生长高峰总是与地上部器官相互交错,发根的高潮多在枝梢缓慢生长、叶片大量形成后,此系树体内部营养物质调节的结果;也与果实生长高峰期交错发生,
所以当年结果量也会明显影响根系生长。多数果树(苹果、梨、桃等)有2~3次高峰生长期,如苹果根系一般在开花前8-13天为第一生长高峰,春梢停长后7-8天出现第二次生长,而第三次旺盛生长在秋梢停长至落叶前。在年周期中,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根系生长也有交替现象,春季土壤表层升温快、根系活动早;夏季表层土温过高、根系生长缓慢或停止,而中下层土温达到最适、进入旺盛生长;进入秋季表层根系生长又加强。
可见土壤表层根受季节影响变化大,表层根系生理活性高,对花芽分化、促进早结果和提高果实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产中应加强对表层根系的保护。根系加粗生长主要发生在永久性根上,一般在秋初有一次显著的加粗生长。此期正是养分大量回流到根系的贮藏积累期。影响果树根系生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树体营养状况,根系生长量取决于地上部所供应的光合产物(有机物质)的数量。贮藏和当年回流的有机养分多,则根系生长旺、发生新根多、延续时间长。如果枝叶受到伤害或结果过多,可供养分少,就会削弱根系根系生长,施肥也难以挽救,只有采取健叶、疏果才能促进根系的生长;二是根际环境条件,包括土壤温度、水分、通气状况、理化性质等,总之,重视土壤改良,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条件,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是获得果树优质、丰产和高效益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