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中不包括()。A、观测时,温度在0℃以上B、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C、每段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D、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

题目

对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中不包括()。

  • A、观测时,温度在0℃以上
  • B、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 C、每段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 D、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是有关水准测量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采取往返观测的目的可减小水准标尺下沉的影响
B.读数误差一般很小
C.视线有一定高度,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两水准尺零点差影响
D.要求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大气折光影响
E.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减小温度对仪器的影响

答案:A,B,E
解析:
精密水准测量是高等级水准测量,采用精密仪器,故读数误差较小。在采用过程中往返观测可减小水准标尺下沉的影响。视线有一定高度,减小大气折光误差。要求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水准尺零点差影响。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减小温度对仪器的影响。

第2题:

下面是有关水准测量的叙述,正确的有()

A:采取往返观测的目的可减小水准标尺下沉的影响
B:读数误差一般很小
C:视线有一定高度,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两水准尺零点差影响
D:要求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大气折光影响
E: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减小温度对仪器的影响

答案:A,B,E
解析:
精密水准测量是高等级水准测量,采用精密仪器,故读数误差较小。在采用过程中往返观测可减小水准标尺下沉的影响。视线有一定高度,减小大气折光误差。要求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水准尺零点差影响。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减小温度对仪器的影响。

第3题:

水准测量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其仪器站数均应为偶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在等级水准测量中,每一测段的往、返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目的是为了消除()带来的观测误差影响。

  • A、水准尺零点差
  • B、尺垫下沉
  • C、I角误差
  • D、大气折光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关于精密水准测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B:每个测段测站数均为偶数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折光影响
C:读数误差一般很小
D:采取基辅分划读数的目的是消除大气折光影响
E:采取往测与返测的目的是削弱水准标尺沉降的影响

答案:A,C,E
解析:
精密水准测量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减小温度对仪器的影响;要求每个测段测站数均为偶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水准尺零点差的影响;精密水准测量采用精密仪器,故读数误差较小;采取往测与返测、基辅分划读数的目的可削弱水准标尺沉降的影响。故选ACE。

第6题:

对等级水准观测的要求说法错误的()

A:对于数字水准仪,应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10%
B:观测前30分钟,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C: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D: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准太阳

答案:A
解析:
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中.,对于数字水准仪,应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要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第7题:

下列选项不是等级水准测量的要求的是()。

A:观测前30min,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B:每段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C:观测时,环境温度在0℃以上
D:对于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

答案:C
解析:
国家等级水准测量规范的水准测量要求中并无对温度的要求。故选C。

第8题:

水准测量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需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9题:

关于跨河水准测量正确的是()

A观测开始30分钟前,先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B晴天观测只要呈像清晰、稳定,全天都可以观测

C跨河水准测量取用全部的测回数,上、下午应各占一半

D一测回的观测完成后,应间歇15~20分钟,再开始下一个测回的观测


A,C,D

第10题:

水准测量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需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