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雪崩

题目

简述电子雪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气体中的电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它由负电极向正极高速运动,电子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与中性分子碰撞而产生电离,形成正离子和电子。若电场足够强,则一个电子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因碰撞而产生若干对正离子和电子。这些新产生的电子又在强电场作用下形成高速运动,碰撞电离又产生更多的正离子和电子,从而形成电子雪崩式地快速增长,称为电子雪崩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PIN光电二极管,因无雪崩倍增作用,因此其雪崩倍增因子为()A. G>1B. G<1C. G=1D. G=0

PIN光电二极管,因无雪崩倍增作用,因此其雪崩倍增因子为()

A. G>1

B. G<1

C. G=1

D. G=0


参考答案:C

第2题:

电子雪崩是如何形成的?


正确答案:气体中的电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它由负电极向正极高速运动,电子在高速运动过程中与中性分子碰撞而产生电离,形成正离子和电子。若电场足够强,则一个电子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因碰撞而产生若干对正离子和电子。这些新产生的电子又在强电场作用下形成高速运动,碰撞电离又产生更多的正离子和电子,从而形成电子雪崩式地快速增长,称为电子雪崩过程。

第3题:

雪崩体能使每平方米的被打物体表面承受40~50吨的力量,冲击力量非常惊人,雪崩体在高速运动过程中,还能够引起空气剧烈的振荡,在雪崩龙头前方造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在陡岩或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而雪崩气浪却会继续沿着雪崩运动的方向爬山越岭,摧毁森林、房屋,倾覆车辆,人畜遇到它可能窒息而死。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 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

B、 雪崩的威力一般只能达到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变的地方

C、 雪崩体对登山队员的主要威胁在于缺氧

D、 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正确答案:D
(1)结论型。概括分句,分析分句支持的主句是哪个选项。
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
分句2:在陡岩或者河谷急转弯的地方,雪崩体很可能被阻停留下来;
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
(3)分句3“雪崩被阻停留时,气浪继续沿着雪崩运动方向运动”,推出气浪比雪崩的波及范围广,即答案D“雪崩气浪的作用范围要比雪崩体大得多”。
(4)选项A“雪崩体的巨大冲击力更甚于原子弹爆炸”,与分句1“雪崩可形成类似于原子弹爆炸时的冲击波的强大气浪”不符,排除。
(5)B选项偷换概念。“雪崩体”与“雪崩的威力”是不同概念。C是无关选项。

第4题:

简述雪崩和本征电击穿的区别。


正确答案:本征击穿理论中增加导电电子是继稳态破坏后突然发生的,而“雪崩”击穿是考虑到高场强时,导电电子倍增过程逐渐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导致介质晶格破坏。

第5题:

下列雪崩逃生措施正确的是()。

  • A、如果被雪崩赶上,切记闭口屏息
  • B、具有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
  • C、抛弃身上所有笨重物件
  • D、可以滑雪逃生

正确答案:A,B,C

第6题:

雪崩击穿


正确答案:当二极管加有反向电压时,P-N结的空间电荷区内的电场强度随着电压加大而加大,形成反向电流的双方的少数载流子漂移速度加快,动能增大,碰撞未电离的半导体原子,从而产生新的电子空穴,如此循环,这个过程称为雪崩击穿。

第7题:

关于雪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通常雪崩从山顶上暴发
  • B、重量可达数百万吨
  • C、具有极快的速度和巨大的力量
  • D、雪崩产生巨大破坏力的根源在其重量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什么是雪崩增益效应?


参考答案:一次光生载流子穿过一个具有非常高的电场高场区。在这个高场区,光生电子-空穴可以获得很高的能量。他们高速碰撞在价带上的电子,使之电离,从而激发出新的电子-空穴对。新产生的的载流子同样由电场加速,并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导致更多的碰撞电离产生,这种现象叫雪崩效应。

第9题:

DL/T822-2012《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试验验收规程》规定什么是雪崩处理能力?雪崩处理能力测试如何进行?


正确答案: 雪崩处理能力是指在一台现地控制单元(LCU)的事件顺序记录量输入的n个端子上同时发生状态变位时的处理能力。
雪崩处理能力测试时,先从现地控制单元的事件顺序记录量中任意抽选n点,接入同一状态量输入信号,再改变输入信号状态,依次检查所记录的事件名称应与所选测点名称一致且无遗漏,所记录的状态及事件发生时间应一致。
对于机组现地控制单元,宜选n=8点;对于开关站及公用现地控制单元,宜选n=32点。

第10题: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利用()使光电流得到倍增。

  • A、灵敏度效应
  • B、温度效应
  • C、响应度效应
  • D、雪崩效应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