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生物学洛伦次发现小鸭、小鹅在出生后数小时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但如果刚出生时就把它们与母亲分开,不久,这些小动物就再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母亲了。这说明动物()关系的()错过了。

题目

奥地利生物学洛伦次发现小鸭、小鹅在出生后数小时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但如果刚出生时就把它们与母亲分开,不久,这些小动物就再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母亲了。这说明动物()关系的()错过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母亲正常分娩后何时哺乳自己的胎儿( )

A、产后立即

B、产后2小时

C、产后6小时

D、产后4小时

E、产后8小时


参考答案:A

第2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 )。多选

A. 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
B. 争强好胜
C. 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D. 嫌母亲烦

答案:A,B,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识别病因
分析心理原因可以从心理、生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嫌母亲烦都是认知原因,争强好胜是性格原因,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是社会原因。

第3题:

奥地利生物学洛伦次发现小鸭、小鹅在出生后数小时就能跟随自己的母亲。但如果刚出生时就把它们与母亲分开,不久,这些小动物就再也不会跟随自己的母亲了。这说明动物()关系的()错过了。


参考答案:亲子、关键期

第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多选
A:认为母亲不关心自己
B:争强好胜
C:与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D:嫌母亲烦

答案:A,B,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第5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2岁,博士,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了。求助者认为父母感情不和的原因主要是母亲过于强势,因此对母亲颇有微词。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不遂心愿,认为母亲自私不帮助自己。回国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又因恋爱、工作等原因经常与母亲产生矛盾,认为母亲不应该干涉自己,经常为这些琐事苦恼。因此结婚后就不想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一般情况下不回去看望母亲。但面对母亲的体弱多病,也觉得有些内心不安。每次想到母亲的所作所为,都很生气。也不愿意与母亲家的亲戚来往,春节时借故不参加母亲家的聚会。丈夫说她脾气大。为解决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小时候由祖父母养大,对父母的感情不深。从小好强,有主见,轻易不肯服输。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成绩好,曾在国外留学5年。婚后拒绝母亲来照顾自己的要求。身体健康。

如果使用系统脱敏法,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是()。多选

A. 四肢肌肉是否放松
B. 从大到小逐渐脱敏
C. 焦虑等级级差相等
D. 从小到大逐渐脱敏

答案:C,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系统脱敏疗法
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脱敏成败的关键之一。另外一个关键是构建理想的焦虑等级,应该做到各等级之间的极差要均匀。

第6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已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些想家。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逞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单选
A: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B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的掌握情况。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躯体症状是头痛、身体不适,食欲差,失眠。而情绪症状是内心痛苦、情绪低落。求助者的行为表现是不愿接听母亲的电话,挂掉母亲电话。求助者并没有与父亲争吵,故选项D有误。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社会功能主要针对工作、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是“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选项B“经常失眠”是求助者的躯体症状,而选项D的“争强好胜”则是求助者的性格特征。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整理的掌握情况。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做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若中介入是心理咨询师,其提供的某些资料很可能包括一些初步诊断性的结论,对这些结论性资料也应进一步核实,然后,在整理资料时,才能被视为可用资料。验证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时,可以采用的验证方法有:(1)补充提问,如:“这个人是怎样被他人发现的?”“你怎样发觉别人对你有这种印象的?”(2)问卷和心理测验;(3)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在本案例中,求助者表示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导致母女关系不和谐。因此,咨询师需要找相关人士(例如求助者的父亲、母亲)核实上述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其内涵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求助者在看待母女通话问题上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及人格特点(“好逞强,不服输”)则是导致求助者情绪困扰的主要原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严重心理问题诊断的掌握情况。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而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结合本案例,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且心理问题的内容已充分泛化(“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精神痛苦程度为中重度(“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自己主动前来咨询”),故属于严重心理问题。由于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不愿与母亲通电话)激发,且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故其心理冲突的性质属于常形而非变形(变形的心理冲突一般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故可以排除选项C的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选项D的焦虑神经症。另外,该求助者有主动求治愿望,自知力完整,故亦可排除是精神病性问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价值中立原则的掌握情况。价值中立原则也称为价值中立态度,或非评判性观点、非指导性原则等,是指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应保持价值中立,接纳求助者,不把自己的这些东西强加给求助者,不用自己的价值观改造求助者,不对求助者进行批评指责。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助人活动,它需要咨询师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和接纳对方,尽量使自己保持客观、中立、理性的态度。在本案例中,对于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和做法(“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咨询师应表现无条件的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评判性的结论,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因此,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努力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指责求助者,并主动调整自己对求助者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情绪,这一点对心理咨询至关重要,甚至是心理咨询存在的前提条件。当然,如果咨询师无法接纳求助者时,可以转介,这本身也是对求助者的一种尊重。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求助者不愿与母亲通电话而发生矛盾,引发母女关系不和谐,并导致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因此,在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上,咨询师应努力帮助求助者重建良好的母女关系,恢复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因此,选项AC都违背了心理咨询的目标。选项D不符合心理咨询中“积极的”这一要素。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咨询师态度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非评判性态度是使求助者感到轻松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求助者无所顾忌,从而把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在为收集资料而进行的会谈过程中,有些评判性的结论在心理咨询中不能随意给出,在初期会谈中更不能使用。一旦说出这样的话,会谈气氛会立刻改变。如果会谈中出现心理咨询师非表明态度不可,不表明态度会谈就无法进行的情况时,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可以说“你所谈的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完全可以理解”或“我十分理解你的情况(或心情)”等。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的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它可以使求助者得到知己,而并非支持者或反对者。从心理学角度看,“理解”只说明心理咨询师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性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应表现出接纳和信任,并对其做法表示理解。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咨询效果评估的掌握情况。心理咨询的效果可视为咨询师(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如准确的共情、不求报偿的热情以及诚恳、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娴熟的咨询技巧)、求助者(如咨询动机、态度、年龄、与咨询师的匹配程度)与咨询方法(咨询师针对求助者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三者的函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咨询效果。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可把使各种心理咨询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归纳如下:(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的咨询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特点。(2)求助者的强烈求治动机、积极态度、自己探索改变的信心和自觉性。求助者原已具有的因素,如要求咨询的动机等,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大变量。(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咨询师应善于理解人、接纳人、尊重人、鼓励人,是乐于助人、令人信赖的人。(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就本案例而言,除了求助者与咨询师能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外,最有可能影响咨询效果的因素集中在求助者这一方:由于求助者存在诸多不合理信念以及“好逞强,不服输”的人格特点,因此,求助者的认知能力水平(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人格特征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可能会左右咨询效果。因此,答案应选BCD。

第7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本案例在资料收集整理阶段,最应该核实的是( )。单选

A. 不愿回家乡的原因
B. 躯体症状的原因
C. 与母亲矛盾的原因
D. 情绪反应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求助者不愿意回家乡,导致与母亲产生矛盾,而后产生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但是未提及不回家乡的原因。

第8题:

我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养过小兔子、小鸭子,记得3岁多的时候,他握着小鸭子的脖子去串门儿,找小朋友玩。他玩得投入了,就忘了小鸭子,结果可怜的小鸭子跟在他后面跑来跑去,被冬冬不小心踩死了,冬冬哭了好半天。后来又央求我再给他买一只小鸭子,我告诫他,小鸭子太小,它把你当作它的妈妈,妈妈是不是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呢?冬冬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使劲点头。不过,从那以后他对待小动物小心了很多,出去玩的时候,就把小鸭子放在小盒子里,并且说:“妈妈出去玩一会儿,你要在家里乖乖的哦!”我和他爸爸忍俊不禁。看到孩子那么喜欢小动物,我们就经常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观察自然中小动物的动态。如小鸟在飞,小蚂蚱在跳,小蜗牛在爬。现在孩子4岁多了,渐渐地了解了好多大自然和小动物之间的奇妙关系。有一次,我带他和别的小朋友到森林公园去玩,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草地上寻找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并认真地观察它们。“阿姨,你快看,好多小蚂蚁!”一个小朋友突然指着草地大声说。冬冬和其他小朋友都跑了过去,只见冬冬趴在地上仔细看,然后对我说:“妈妈,是不是天要下雨了?”。“嗯,是啊!”我望望变暗的天空。冬冬对别的小朋友说:“妈妈对我说过,小蚂蚁搬家,小燕子飞得很低都是快要下雨了,我在书上也看到过,今天可看到了哦!”看到儿子认真的模样,我开心地笑了。请根据第四章的相关理论或观点分析此案例。


答案:这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认知发展的表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探究中学习探究,发展认知的能力。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否能持续,有赖于家长的态度和策略。
(2)提供多种在生活中探究和学习的机会。生活中蕴含着促进孩子身心发展的丰富内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不仅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还要创造各种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3)和孩子一起学习科学的方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环境的创设,都有助于孩子走近科学,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探究,动手解决问题,体验发现的快乐。家长要为孩子的发现和学习提供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发展。

第9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对求助者与母亲的关系问题,心理咨询师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

A. 促成求助者父母解决
B. 帮助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C. 请母亲前来心理咨询
D. 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咨询目标
求助者始终不能接纳母女关系不良这一事实,导致其心理问题很严重,咨询师应鼓励求助者接纳既定现实,此举有助于求助者缓解情绪困扰。

第10题:

案例二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7岁,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家中独女,母亲希望她大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但她坚持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因此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求助者认为自己的母亲很烦人,要求自己无论有事没事每天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自己不打,母亲一定会打过来。求助者认为母亲打电话的目的是絮叨与父亲的矛盾,不管自己有没有时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有时自己很忙,有时自己不想听,就挂掉电话,但母亲总是再打过来发一通脾气。求助者认为自己受够了,坚决不给家里打电话,逢年过节也不回家,冲动之下甚至想断绝与母亲的关系。后来母亲慢慢有所变化,但求助者内心却变得很纠结,一方面还在为母亲的事耿耿于怀,但逢年过节时又有想家。
求助者觉得自己很不幸,摊上了这样的母亲,母亲根本不关心自己,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内心很痛苦,情绪很低落。经常感觉头痛、身体不舒服,没有胃口,失眠。没有心思谈恋爱,现在仍是单身一人。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对她学习上期望很高,求助者学习成绩优秀,好遥强,不服输。

针对求助者对待母亲的态度与做法,咨询师合适的做法包括( )。多选

A. 给予适当提醒
B. 表现出信任
C. 委婉指出错误
D. 必要时转介

答案:B,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咨询技能 /建立关系
根据价值中立原则,排除答案AC选BD。对求助者信任、接纳,如果价值态度不一致,则可以考虑转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