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高下使之然也”这句话是在讲述()。A、河流流动的规律B、溢洪道工作机理C、比喻大坝溢流D、河流的地位

题目

《吕氏春秋》:“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高下使之然也”这句话是在讲述()。

  • A、河流流动的规律
  • B、溢洪道工作机理
  • C、比喻大坝溢流
  • D、河流的地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句子中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的一句是()。

A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B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C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D家人車載欲往就醫


C

第2题:

第六段: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水、泥↑(21);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22)。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於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23),麻痹不仁↑(24),及四肢肿痒拘挛↑(25),可汗而出之↑(26);风痰宿食↑(27),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28),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内经》散伦诸病↑(29),非一状也;流言治法,非一階也↑(30)。《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31)。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於《补论》条下↑(32),如辛补肝↑(33),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若此之补,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至其统论诸药↑(34),则曰: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者归於汗,涌者归於吐,泄者归於下。渗为解表,归於汗;泄为利小溲,归於下。殊不言补↑(35)。乃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


正确答案: 【注释】
(21)水:“冰”的异体字。
(22)“处之”二句:《周易•系辞上》:“或出或处。”处之者三,即上文所言天邪、地邪、人邪发病,分别多在於上、下、中三部。处,居止。出之者亦三,即下文所言在表之病,汗而出之,在上之病,涌而出之,在下之病,泄而出之。
(23)走注:北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有《风走注疼痛诸方》。走注为风痹的别称,又叫行痹。《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王冰注:“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故为痹痛;湿则皮肉筋脉受之,故为痹著而不去也。”
(24)不仁:谓肢体丧失感觉或感觉迟钝。
(25)拘挛:证名。表现为四肢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素问•缪刺论》:“邪客於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
(26)汗:用汗法。状语。下文的“涌”、“泄”用法同此。
(27)风痰:病证名。痰证的一种。谓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因风热怫郁而发。说见元•王珪《养生主论》。宿食:即宿食病。指饮食停积於胃肠的病症。
(28)固冷:即痼冷。指真阴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症。
(29)散:分别。下文“流”义同。
(30)阶:道。《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惧而思降,乃得其阶。”杜预注:“阶,犹道也。”
(31)“至真”二句:《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多有言及,如:“诸气在泉,风淫於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於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於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於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断,分别。《周易•系辞上》:“刚柔断也。”韩康伯释“断”为“分”。
(32)具:陈述。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馀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
(33)辛补肝: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因作者认为“有馀者损之”也属补,故云。下文“咸补心”、“甘补肾”等仿此。
(34)至:至於。统:概括。以下七句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35)殊:完全。《广雅•释诂》:“殊,绝也。”
【今译】
天的六种气,是风、暑、火、湿、燥、寒;地的六种气,是务、露、雨、雹、冰、泥;人的六种味,是酸、苦、甘、辛、咸、淡。因此天的邪气造成的疾病,大多在於人体的上部;地的邪气造成的疾病,大多在於人体的下部;人的邪气造成的疾病,大多在於人体的中部。这是造成疾病的三种情况。寄居疾病的部位有三处,驱除疾病的道路也有三条。各种风寒类病邪,郁结在皮肤当中,躲藏在经络里边,停留不去,有的造成游走性疼痛,或者麻木不觉,以及四肢肿胀发痒痉挛的,可以用发汗法驱除它;风痰宿食一类病邪,在膈膜或者上脘部位的。可以用涌吐法来驱除它;寒湿痼冷一类病邪,或者是热邪留止在下焦,凡是在下部的病邪,可以用泻下法来驱除它。《内经》分别论述各种疾病,不只一种情况;分别论述治法,也不只一条途径。《至真要大论》等几篇讲五运六气造成的各种疾病,分别用酸、苦、甘、辛、咸、淡来概括其治法。其中讲到补的,有时见到一二处;但是那里所讲的补,不是现在所说的补,这方面的论述文字详备在《补论》篇中,例如辛味补肝,咸味补心,甘味补肾,酸味补脾,苦味补肺。像这样的补,乃是用来开发腠理,滋生津液,疏通气血。至於它概括地论述各种药物,则说:辛味、甘味、淡味三味属於阳,酸味、苦味、咸味三味属於阴。辛味、甘味的作用是发散,淡味的作用是渗泄,酸味、苦味、咸味的作用是涌泄。发散归於汗法,涌归於吐法,泄归於下法。渗是解表,归於汗法;泄是利小便,归於下法。完全不讲补法。这才知道圣人只有三种方法,没有第四种方法啊。

第3题: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依,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 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正确答案:
教育

第4题:

翻译: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性趋向下流。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拍打水让它飞测起来,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引上高山。然而,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之所以能够使他做坏事,是由于他的本性也像这样受到了逼迫。”

第5题:

卑身而伏,();东西跳梁,();中於机辟,()。

  • A、以候敖者,死於罔罟,不辟高下
  • B、以候敖者,不辟高下,死於罔罟
  • C、不辟高下,以候敖者,死於罔罟

正确答案:B

第6题:

“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则没世不行寻常。”中“寻常”的含义是()。

  • A、普通
  • B、常见
  • C、短距离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下列句子中含有尊称或谦称的有()。

  • A、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 B、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
  • C、仆非敢如此也。
  • D、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 E、然恐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正确答案:A,B,C,D,E

第8题:

古人曰:“水飞石之钻,渐摩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 )的辩证关系。

A.量变与质变
B.肯定与否定
C.运动与静止
D.时间与空间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的话意思是山上流下来的水能穿透岩石,这一结果是渐渐实现的。这句话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9题: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於物也,与之为娱矣;其於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飮人以和,与人並立而使人化。”出自()。

  • A、《庄子•杂篇•则阳》
  • B、《庄子•杂篇•外物》
  • C、《庄子•杂篇•天下》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下列句中词语的词性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则:连词
  • B、其趨也,或梗之。也:句中语气词
  • C、人之於言也亦然。然:代词
  • D、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之:连词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