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题目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
(1)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市场得以扩展,金融货币广为流传,商品经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但倒西汉武帝时期,发展势头嘎然而止。
(2)唐宋,生产力有一次大的发展,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与第一个高峰相比,发展水品更高。
(3)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
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重农抑商”的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政府充当大商人的后果。
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和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起点有高有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
4、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有缘由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这三个时期,虽然变革的内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及商
品经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


第2题:

简述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A.人口总体上自然增长缓慢。人口总量虽然呈增长的趋势,但十分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增模式。中国古代人口增长总体上的缓慢,并不排斥在某一阶段,人口增长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保持加速度的态势。
B.人口数量增长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态势。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迅速增长—增长缓慢或停滞徘徊—迅速下降,呈现出周期性大波动的特征,但相比较而言,“大落”的速度要比“大起”快.
C.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社会结构复杂,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性。一般来说,贵族、官僚地主增值较高,农民死亡率较高;汉族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D.人口分布的区域性、集中性和凝固性(长期内)总体而言,我国古代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稳定状态,基本上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氏族社会至秦汉时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两宋以后)。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


正确答案:
4.(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2)采用框架式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灵活安排空间布局;(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构件;(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第4题: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特点。


正确答案: 1、中国古代小说在题材方面的特点是历史题材多、重大题材多、因袭继承现象多。
2、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大体可以归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类。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归纳为讲史(包括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世情(包括人情和讽刺),神魔(包括志怪和神魔)三种,也是写历史、写现实、写神怪。
3、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特点,使古代优秀小说总是引导读者关心国家前途、民生疾苦、社会正义,而不要沉溺于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里;总是在作品中高扬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主旋律,鼓舞人民为美好前途而斗争,而不要消极颓废、意志消沉。当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有些作品成为宣扬封建道德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相对集中,因袭现象比较严重。

第5题:

简述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这是“说知行全一”实即《中庸》的诚明合一。
中国古人的知行合一说,并不注重于建设体系,而强调气体力行,以便真切地认识并实践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说是以天人合一说为前提的,或者是说是从“天人合一”说派生出来的。

第6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参考答案:

A.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
B.以维护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
C.以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第7题:

简述中国古代移民类型和特点。


参考答案:类型:
1)自北而南离心型迁移: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史称永嘉南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国客家文化。
2)政府强制内需型迁移:秦迁天下富豪12万人到咸阳;明朝时期,江南富商迁于东京。
3)东西向渗透型迁移:宋朝江南移民西迁到湖广,宋末四川人口向南迁移,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4)由内地到边疆开发型移民:西汉曹操,唐朝都屯田戍边西北。明朝将卫所移民。
5)北方少数民族南移西迁:汉乌孙、大月氏西迁伊犁河,匈奴西迁。9世纪回纥、突厥西迁;北方五胡十六国内迁。
6)南方非汉族退却型移民:蛮夷、僚、越、昊西南方向平原到山区退却。
7)东南沿海向外移民:17世纪侨居东南亚,近代向东南亚、美欧澳移民。
特点:
1)先秦时期:迁移范围小速度慢。
2)秦至元时: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至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3)明—太平天国时期:向山区边缘移动不多见。
4)之后填补空白迁移至东北、台湾,海外移民高潮。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


正确答案:
答: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和法的最终形成。国家形成之初,仍较大程度上保留了氏族血缘关系;在国家形成之初,即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使得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被当做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正确答案:古代的贵族阶层有血缘贵族、异姓贵族、官僚阶层以及士大夫阶层。他们属于法律上的特权阶层。这种特权身份称之为“贵”,和表示拥有财富的“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具有特权的士大夫,有的家境并不富裕,是所谓的“贵而不富”;有些商人、地主拥有大量财富,却不具有社会特权地位,是所谓“富而不贵”。

第10题:

试简述中国古代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内容:
1、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2、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圆圈的观点(变易之学的核心)
3、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
特点:变易之学主要特点是注重运用,而非纯哲学理论。
1、是用在思想方法上,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性。
2、是运用于社会实践生活领域,即运用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