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感兴趣四种生字密度:1:5、1:10、1:15、1:20。  被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被试40人,男性20人,女性2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平均年龄为14.5岁。  材料:选取历史方面的四篇短文(1:5、1:10、1:15、1:20),这四篇短文除了生字密度不同外,在文章的长度、语法的难度上均进行了匹配。每个学生要阅读四篇短文中的每一篇,四篇短文的阅读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平衡处理。 分析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此实验采用什

题目

研究者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者感兴趣四种生字密度:1:5、1:10、1:15、1:20。  被试: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被试40人,男性20人,女性20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平均年龄为14.5岁。  材料:选取历史方面的四篇短文(1:5、1:10、1:15、1:20),这四篇短文除了生字密度不同外,在文章的长度、语法的难度上均进行了匹配。每个学生要阅读四篇短文中的每一篇,四篇短文的阅读顺序进行了随机化平衡处理。 分析这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此实验采用什么类型的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还是被试内设计)。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自变量:四种不同的生字密度:1:5、1:10、1:15、1:20。
因变量:学生的阅读理解测验成绩。
额外变量:文章的主题、文章的长度、文章的难度。
实验设计类型:单因素的被试内设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生物样品测定方法定量下限要求至少能满足测定药物浓度为Cmax的

A、1/20~1/15

B、1/15~1/10

C、1/10~1/5

D、1/15~1/5

E、1/20~1/10


参考答案:E

第2题: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校快”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

A.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B.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C.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D.材料类型、年龄和阅读速度的交互作用显著

答案:B
解析:
在本题中,只涉及材料类型和年龄两个自变量。由于一个变量在另一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有不同的表现,这 一定是出现了交互作用。本题中提到的能够推断出“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 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怏”这一结论的统计依据是材料类型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

第3题:

根据下述材料,回答63~65题。

国外某一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阁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63.该实验设计是一个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正确答案:A

第4题: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该实验设计是一个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答案:A
解析:
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材料类型,包括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个水平;另一个是年龄,包括青年和 老年两个水平。即是二因素设计,

第5题:

研究者试图研究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8名被试都阅读了四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研究结果如下面所示。根据下表回答问题:(1)计算各种变异来源的自由度。(2)检验实验处理的显著性。


答案:
解析:
(1)自由度值有8名被试分别进行了4种实验处理,因此总自由度为32-1= 31。因为有8名被试参与了实验,因此被试间自由度(即区组自由度)为8-1=7。因为有四种处理方案,因此,实验处理的自由度为4-1=3。残差自由度为(8-1) x(4-1)= 21。被试内自由度等于实验处理自由度与残差自由度之和,为24。(2)实验处理的显著性的检验该实验设计是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因此检验公式为: F=MSB/MSE,MSB为实验处理的均方;MSE为残差的均方先求得MSB= 63.375;MSE= 2.518,故F= 25. 17,因为MSB的自由度为3,MSE的自由度为21,因此查表F0.01(3,21)= 5.75。实验结果表明生字密度会对阅读理解成绩产生影响。 单因素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就是同一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变异的来源可以分解为被试间变异(就是区组变异)和被试内变异。被试内变异又可分解为实验处理变异(即组间变异)和残差变异。

第6题: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老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大有提高。?
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答案:
解析:
(1)学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作为教师要知道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一个被动者,忽视学生主动性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符合学生的本质属性,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促进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人的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案例中王老师的“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的作用。?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7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2)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侧设计,格式为:0.X 0:(3)该实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如果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就表明该种阅读方法是有效的。(4)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统计方法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③采用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比较两个班级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差或使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单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实验设计的区别。

第8题:

年轻的黄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把每个生字抄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黄老师想,肯定是抄写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20遍甚至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明显提高。黄老师逐渐意识到,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需要改进。通过思考,黄老师向学生宣布了“新规定”:老师不专门布置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在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习字方法。除了抄写外,有的学生口读、手写、心记“三管齐下”;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随时随地记一下;有的学生采用组词、造句、编顺口溜的方法……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有下降,还大有提高。

请用“巩固性教学原则”的相关原理分析案例中黄老师“新规定”出台前后教学效果不同的原因。


正确答案:
28.(1)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内涵: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2)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3)案例分析:
在“新规定”出台之前,黄老师对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和贯彻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巩固方式单一,机械重复训练较多,既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新规定”的实施,表明黄老师已经较好地理解、把握了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其贯彻要求,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9题:

国外某实验探讨了青年与老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速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阅读速度受材料类型和年龄因素影响,青年被试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老年被试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速度较快。 如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

A.霍桑效应
B.实验者效应
C.练习效应
D.安慰剂效应

答案:C
解析:
本实验可以采用被试内与被试间混合设计,也就是说,不管是青年组被试还是老年组被试都先后阅读两种类 型的阅读材料。即材料类型这一变量上采用被试内设计,年龄这一变量上采用被试间设计。故阅读前面的材 料可能会对阅读后面的材料造成影响,因此出现了练习效应。

第10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一项实验中,要求所有被试都在电脑前利用鼠标来控制一个小球的运动,这项任务需要被试控制鼠标动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实验之前,对全部被试进行同样的移动小球的训练。实验时,其中一种情况下,被试很容易操纵小球完成任务,另一种情况下,小球较难操纵,但所有人最终都能完成该任务。研究者随机选取180名大学生被试,并随机分配到6个组中。第一组被试在电脑前训练1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二组被试训练3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三组被试训练60分钟,然后完成容易的任务;第四组被试训练1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第五组被试训练3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第六组被试训练60分钟,然后完成较难的任务。最后记录每个被试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实验的结果发现,在比较难的任务中,随着训练时间的增加,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时间显著减少;但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所有被试完成实验任务的时间都很短且几乎相同请问:(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3)该实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的目的:不同的训练时间和任务难度对控制鼠标动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的影响。(2)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分别是训练的时间有三个水平(10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和任务难度有两个水平(难、易);因变量是操纵小球任务的完成时间。(3)该实验存在的问题:在较容易的任务上,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都很短且几乎相同,这表明出现天花板效应或高限效应。 本题考查了多因素实验设计和因变量敏感性的问题。因变量的敏感性是指自变量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有两种情况: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