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中的“八议”是有关皇亲、朝廷高官等八种人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

题目

唐律中的“八议”是有关皇亲、朝廷高官等八种人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集议、由皇帝裁决,从而减免刑罚的特权制度。但这一制度不.适用于()

  • A、盗徙封罪
  • B、十恶罪
  • C、非所宜言罪
  • D、匿户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的是下列哪个选项?

A.《曹魏律》

B.《北魏律》

C.《北齐律》

D.《唐律疏议


正确答案:A.《曹魏律》

第2题:

《唐律》最主要的内容是五议、八刑、十恶。()


参考答案:错误。其最主要的内容是五刑、八议、十恶。

第3题:

“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 )。

A.议亲

B.议故

C.议贤

D.议能


正确答案:ABCD
解析:“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即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实行优待的政策。

第4题:

“八议”是中国古代优遇官僚贵族的法律制度,其中“议宾”的对象是指( )

A.皇亲国戚
B.贤人能臣
C.前朝皇室宗亲
D.三品以上职事官

答案:C
解析:
“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封建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贵族官僚)、议勤(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自曹魏以后,“八议”遂成为古代法律的重要原则。

第5题:

唐朝有关“六赃”的犯罪内容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

A.名例律

B.诈伪律

C.职制律

D.杂律


正确答案:C
解析:考查要点是唐律篇目的主要内容。唐律一共十二篇,500条。十二篇按照顺序及内容来看,分别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和《断狱律》。其中,《名例律》规定了唐律立法指导思想、基本精神以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相当于近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篇。《职制律》是关于官吏职守、惩贪治赃和交通驿传的法律。《诈伪律》是关于惩治欺诈和伪造的法律。《杂律》是关于不便列入分则内容的其他法律,如和奸、强奸罪等。“六赃”犯罪包括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和坐赃,这六类犯罪都属于惩贪治赃的犯罪,通过对比可知,C项是正确答案。这里的其余三个选项迷惑性很强,希望考生能准确记忆唐律十二篇的基本内容。

第6题:

唐律中有关拷讯的限制包括( ).

A.依法享有议、请、减等特权的不得刑讯

B.老小废疾不得刑讯

C.女犯不得刑讯

D.拷囚不得超过三次


正确答案:ABD
唐代审判注重犯人口供,除采用五听审判方式外,允许依法刑讯。《唐律·断狱律》规定:在反复审理参验后,仍不能决断,必须拷问时,才能申请使用刑讯手段。但刑讯不得超过三次,总数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刑讯不得过所犯之数。与此同时,法律还规定对享有八议等特权的罪犯,以及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的老幼与孕妇残废人者,不得拷讯。

第7题:

唐朝有关“六赃”的犯罪内容具体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名例律B.诈伪律C.职制律D.杂律


正确答案:C
唐律一共12篇,500条。12篇按照顺序及其内容,分别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攘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和《断狱律》。其中,《名例律》规定了唐律立法指导恿想、基本精神以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相当于近现代刑法典的总则篇。《职制律》是关于官吏职守、惩贪治赃和交通驿传的法律。《诈伪律》是关于惩治欺诈和伪造的法律。《杂律》是关于不便列入分则内容的其他法律.如和奸、强奸罪等。“六赃”犯罪包括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和坐赃,这六类犯罪都属于惩贪治赃的犯罪。故选C项。需要注意的是,《唐律疏议?杂律》也设有“六赃”专条,但并没有对六赃的适用进行逐条解释,故本题不能选D项。

第8题:

唐律中的“八议”是有关皇亲、朝廷高官等八种人在犯罪后享有通过大臣集议、由皇帝裁决,从而减免刑罚的特权制度。但这一制度不.适用于()

A.盗徙封罪

B.十恶罪

C.非所宜言罪

D.匿户罪


参考答案:B

第9题:

唐律规定的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的方式有()

A.八议

B.请

C.当

D.赎

E.减


参考答案:A, B, C, D, E

第10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B.《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C.《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D.《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答案:B,C
解析:
【详解】
A项混淆了隋唐立法的时间顺序。隋唐时的立法顺序为:《开皇律》、《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是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的完备标志 着中华法系的成熟。在整个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唐律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律的立法 思想、原则、篇章体例、法律内容都集前朝立法之大成,同时唐律又对后世的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开始,中国封建法律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贞观年间,因为对于礼法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所以在《永徽律疏》编订时就确立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唐律“一准乎礼”。D项不正确,它混淆了晋朝的《泰始律》与《永徽律疏》。《泰始律》是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完成、次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律。这部法律由张斐、 杜预作注释,为晋武帝首肯从而具有了与律文同等的法律地位,《泰始律》又称为 “张杜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