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是指()性基础设施。

题目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是指()性基础设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1)资金缺口仍然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60%,对城市基础设施将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但我国在1952年到1990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只占GDP0。24%—0.7%。由于在资金的严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欠账”很多,甚至导致许多地方“城市病”日益严重。1991年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增加,占到GDP的1.3%以上,2002年达到2.45%,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达到3000多亿元,这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前所未有的大会态势,必然对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畅。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依靠国家财政,改革开放以来,资金的来源有所扩大。
3)管理体制不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行业采取的是行政事业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混合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长期以来的观念是重视建设项目的管理,忽视运营和维护管理,激励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协调,工作效率低下。


第2题:

如何对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参考答案:(1)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 (2)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 (3)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 (4)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 (5)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第3题: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包括()

A.交通基础设施

B.通讯设施

C.防灾设施

D.军事设施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包括()

  • A、交通基础设施
  • B、通讯设施
  • C、防灾设施
  • D、军事设施

正确答案:A,B,C

第5题:

什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性?


正确答案: 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承载性,指的是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又是由物质设备及其服务所构成的,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第6题:

推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

A、PPP

B、BOT

C、BOO

D、TOT


答案:A

第7题:

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综合性是指()。

  • A、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果往往表现为投资回收期的长短
  • B、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效果往往表现为获取利润的多少
  • C、它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而且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D、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果和经营效果往往表现为服务对象效益的提高

正确答案:C

第8题:

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将城市基础设施分为三大类:即统计部门把基础设施划分为()、()与市政公用设施三个部门。


参考答案:电力建设;运输邮电

第9题: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

  • A、工程性基础设施
  • B、社会性基础设施
  • C、建筑性基础设施
  • D、生活性基础设施

正确答案:A,B

第10题:

城市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请论述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


正确答案: 一般指工程类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给排水、邮电、环保、防灾等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设施。一方面,城市水资源和能源利用与保护、河湖水系蓝线、市政设施重要走廊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保障城乡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和预留城乡建设长远发展空间条件;一方面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又为城乡建设提供先决性物质条件,其功能和效率直接支撑和影响城市运行和发展。——以上内容主要引自《城市规划原理》
当前国内基础设施规划的发展,随着城市空间发展趋势,越来越强调高标准化、大区域化、高度集中化和高科技化。高标准化是要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中巩固大中城市的命脉,尤其在安全防灾方面,从选址、到设计,再到施工都要强调科学合理,能够适应未来20年、50年、甚至更久的城市发展需求;大区域化是要在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的发展政策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区限,统筹大型基础设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高度集中化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约各项建设资源和能源,扩大生产规模和辐射范围,并充分考虑各环节副产品衔接;高科技化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做到最大的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和各类污染物的排出、最好的满面足城市发展需求,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段内容是个人想法。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经济发展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保障,无论从地方财政还是人力资本来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都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到实施,提供必要保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往往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