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哪一项可以描述一个“流”?()A、一串分组B、一组TCP会话C、一组路由D、相同IP源和目的地的分组

题目

下面哪一项可以描述一个“流”?()

  • A、一串分组
  • B、一组TCP会话
  • C、一组路由
  • D、相同IP源和目的地的分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IP交换是一种利用交换硬件快速传送IP分组的技术。一台IP交换机由 (27) 3部分组成。IP交换机初始化后为每一个物理连接建立一个默认的 (28) ,相邻的IP交换机通过这些默认通道交换路由信息和数据分组。为了进行第3层路由选择,IP交换控制器必须根据 (29) 等信息对网络数据流进行分类并加上数据流描述符。

(27) A.ATM交换模块、IP交换控制器和交换机管理协议

B.RF交换模块、IP交换控制器和路由器管理协议

C.X.25交换模块、IP交换控制器和交换机管理协议

D.IPX交换模块、IP交换控制器和路由器管理协议

(28) A.帧中继交换通道

B.ATIM交换通道

C.X.25交换通道

D.SPX交换通道

(29) A.源和目标IP地址、MAC地址

B.源IP地址、ATM VPI/VCI

C.目标IP地址、TCP/UDP端口号

D.源和目标IP地址、TCP/UDP端口号C


正确答案:A,B,C
【解析】IP交换机是一种配置交换硬件的IP路由器,具有缓冲路由选择功能。IP交换技术最初由Ipsilon网络开发而成。IP交换设备可以识别长数据包流并可能在第2层转换这些流,从而绕开了路由器并提高了吞吐量。IP交换技术综合使用快速ATM硬件和IP,这样保留了IP无连接特性。为达到交换功效,还提供了一种连接IP流和ATM标签的机制。IP交换技术下,每个源/目的数据包流都分配到一个标签。IP交换机处理流中的初始数据包,是通过将这些数据包传送到属于IP交换机组成部分的标准路由器模块中而实现的。
IP交换技术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特征:
?点对点(Point-to-Point):IP技术主张ATM点对点网络模型,而不是逻辑共享介质模型。
?组播(Multicast):进入IP交换机的数据包流可以分散到多个目的地。每个分支都可以独立被重定向。整个数据包流标签好后,便可使用ATM组播性能。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IP交换机根据本地策略制定QoS。每个数据包流的独立QoS请求可以通过资源预留协议如RSVOP而得到支持。此外IP交换机可以被配置来利用ATM流量管理性能确保所需的QoS。
?时延(Latency):为建立从源到目的地的虚拟信道而设置了时延,低时延适用于面向连接的。如TCP这样的协议。
?容错(Failure Tolerance):IP交换机对链路具有很好的容错性能。即一旦某链路失败,IP交换机可以通过不同路由重新返回无连接数据包转发过程。
IP交换机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ATM交换模块、IP交换控制模块和交换机管理协议模块。

第2题:

如果分组网络的IP地址与直接连接目的主机的网络地址相同,则分组将被送给()

A.目的主机

B.路由器

C.丢弃分组

D.送给源主机


参考答案:B

第3题:

下面关于分组转发说法错误的是( )。

A)分组转发是指在互联网中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物理传输过程与数据报转发机制

B)当分组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在同一网络中,或是当目的路由器向目的主机传送时,分组将间接转发

C)源路由器是指该分组的发送主机所连接的路由器

D)分组转发可以分为直接转发和间接转发


正确答案:B
(12)B) 【解析】分组转发(forwarding)是指在互联网中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物理传输过程和数据报转发机制;源路由器是指发送主机的默认路由器;目的路由器指该分组的目的主机所连接的路由器;当分组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在同一网络,或是当目的路由器向目的主机传送时,分组将直接转发;如果目的主机与源主机不在同一网络上,分组就要间接转发。

第4题:

下列关于IP路由器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运行路由协议.设置路由器
B.检测到拥塞时,合理丢弃IP分组
C.对收到的IP分组头进行差错校验,确保传输的IP分组不丢失
D.根据收到的IP分组的目的IP地址,将其转发到合适的输出线路上

答案:A,B,D
解析:
IP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分为IP数据包的转发、路由的计算和更新、ICMP消息的处理、网络管理以及安全服务五个方面。IP数据包的转发:这是路由器最基本的功能。当一个IP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根据IP协议对其报头进行处理,然后根据处理结果对该数据包进行转发、本地处理或者丢弃。差错校验是保证传输的数据包正确。

第5题:

在TCP/IP协议栈中,下面哪一个能够唯一地确定一个TCP连接:()

A.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

B.源IP地址和目的端口号

C.目的地址和源端口号

D.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


参考答案:D

第6题:

IP层负责转发和路由功能:根据分组的目的IP地址,将分组从源端转发到目的地。()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关于TCP/IP参考模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出现于TCP/IP协议之后

B.比OSI参考模型的层次少

C.互联层处理的数据是IP分组

D.传输层实现路由选择功能


正确答案:D

第8题:

下面有关TCP/IP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TCP/IP 是一种语言

B. UDP是TCP/IP中的一个协议

C. IP 定义了如何对传输的信息进行分组

D. TCP/IP 是OSI的一种协议


正确答案:D

第9题:

若路由器R因为拥塞丢弃IP分组,则此时R可以向发出该IP分组的源主机发送的ICMP报文件类型是目的不可达。()


答案:错
解析:
若路由器或目的主机缓冲资源耗尽而必须丢弃数据报,则每丢弃一个数据报就向源主机发送一个ICMP源抑制报文,此时,源主机必须减小发送速度。另外一种情况是系统的缓冲区已用完,并预感到将发生拥塞,则发送源抑制报文。但是与前一种情况不同,涉及的数据报尚能提交给目的主机。当一台主机向自己的缺省网关发送一个需要转发的数据包时,如果该网关路由器查找路由表发现有更好的路由,就会向源主机发出“重定向”的ICMP报文。如果在IP数据报的传送过程中,路由器发现网络出现拥塞,则路由器将向源主机发出“目标不可到达”的ICMP报文。一个IP包从源节点出发时,其TTL值被设定一个初始值(比如255),经过一跳一跳的传输,如果这个IP包的TTL降低到零,路由器就会丢弃此包。此时,该路由器上的ICMP便会发出一个“超时”的ICMP报文。

第10题:

若路由器R因为拥塞丢弃IP分组,则此时R可以向发出该IP分组的源主机发送的ICMP报文件类型是( )。

A.目的不可达
B.路由重定向
C.源抑制
D.超时

答案:C
解析:
源点抑制是在CMP差错报告报文的一种。首先,接收设备由于缓存溢出而开始丢弃数据,然后接收设备开始向源设备发送源抑制报文,其发送速度是每丢弃一个数据包就发送一个源抑制报文。源设备接收到源抑制报文就开始降低它的数据发送速度,直到不再接收源抑制请求为止。最后只要不再接收到作为接收方目的设备的源抑制请求,源设备就会又逐渐开始增加其发送速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