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人物中,()曾到日本研究书法。

题目

下列人物中,()曾到日本研究书法。

  • A、莱布尼茨
  • B、马克.托比
  • C、梵高
  • D、威尔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北宋书法四大家的是 ( )

A.苏轼

B.黄庭坚

C.米芾

D.赵佶


正确答案:D

第2题:

下列人物中,曾主持过殷墟发掘的是()。

  • A、郭沫若
  • B、董作宾
  • C、安特生

正确答案:B

第3题:

广义而言,书法则不仅指毛笔书法,还包括了钢笔书法、粉笔书法以及少数民族书法甚至日本的假名书法、韩国的韩文书法等等。()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南北朝时,北朝哪一位书家曾到南方进行“书法外交”?


正确答案: 赵文深。本名文渊,唐代避高祖李渊讳,改称文深。字德本。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自幼学习楷书,隶书,十一岁时,就将自己的书迹进献魏帝。他的书法有钟繇、王羲之的法则,笔势可观,当时北方碑榜书法,只有他与冀俊两人胜任。
当时北方宫殿楼阁的榜书,多出于赵之手笔。周明帝宇文疏曾派遣赵文深到江陵书写《景福寺碑》,南方人士都认为写得很好,梁宣帝萧詧看了很欣赏,给了他丰厚的奖赐。周武帝天和元年,皇帝正室等建筑完成,赵文深以题写匾榜的功劳,出任为吴兴郡守。传世的墨迹有《北周西岳华山庙碑》,隶书,现存西安碑林。该碑书法,历来毁誉不一,明代赵崡《石墨镌华》说它:“小变隶书,时兼篆籀,正与《李仲璇孔庙碑》同”,并认为褚遂良的《圣教序》、欧阳通的《道因碑》就是学的此碑笔法。郭宗昌《金石史》却说它全然违背古人法则,浅陋简野,看了令人作呕。杨守敬则认为该碑作为隶书确实写得不好,但如用它的笔意来写楷书一定极佳。

第5题:

日本书法主要流派有哪些?


正确答案: 日本“每日展”把书法分为七个部分,实际为七种流派或形式:
一、汉字作品。以传统的篆隶楷行草书体为基础,追求中国书法艺术传统。遵循中国书法对线条的各种要求和标准,书写内容也以汉诗、汉文为主;
二、假名书法。以日本和歌、徘句作为主要书写内容,用假名字母书写。此为纯日本书风,可视为日本民族的传统;
三、近代诗文作品。它以日本近、现代诗文为素材,极力追求书法的大众化色彩、突破汉字和古代假名的玄奥高深。书体为汉字、假名参杂。与社会的应用文字最为吻合;
四、少字数书。它以一个或几个字为素材,着力表现间架结构上的空间美感,并辅之以个性强烈的线条,以达到抒发性情的目的;
五、前卫书道,又称墨象派。它们不拘于文字的限制,也不注重传统的笔墨点线的处理,认为书法就是黑白艺术,依靠各种对比来达到表现的目的。因而它与习惯上的书法艺术的概念相差很大,似乎与抽象绘画不无共同之处;
六、篆刻。完全遵从中国篆刻的艺术原则;
七、刻字。以书法作品镌刻于木、石等材料上,遵循汉字书法传统,一般书家兼书、刻两技于一身,既追求书法的神采,又追求刀法的意趣。以上争执最多的是对“前卫”的看法。现在日本书坛,有贬它一无是处的,也有捧它为书法发展方向的,但均少有根据。平心而论,前卫派在对因循守旧的书法进行背叛过程中,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它注意吸收西方流行的抽象艺术的特点,试图从最简单的黑白艺术的概念中进行突破。在这一派中,甚至文字的限制和线条的限制也都可以打破,说它是书法流派,倒不如说它是用毛笔和墨进行抽象绘画的创作更为妥当些。作为书法与世界上其它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前驱,前卫派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们违反了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这一金科玉律,它又不表现任何实在结构与物象,也很难说是绘画,它可以成为一种“边缘”艺术。对我国书法的创新,也许不无启示。

第6题:

大禹是何样的人物?其书法如何?


正确答案: 大禹,上古帝王,是黄帝的曾孙。姓姒氏,名文命。大禹是上古帝王中功业显赫、泽被极广的一个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整个地球上洪水泛滥成灾时代。其父鲧,因采取堵塞法治水失败被诛后,大禹接替了其父的未竟之业,用疏导法平水土,开九州,治服了水患。他因功被封为夏伯,故又称伯禹、夏后氏。后来,他接替了帝舜的位置,君临中国。东巡至山阴会稽而死。其子启继位,创立夏朝。
相传,夏禹在治水通渎的过程中,常常刻石书壁以记其事。唐朝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记载说:“夏后氏象钟鼎形为篆,作钟鼎书”,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亦有关于因大禹精于水,因而他发明的篆书“皆有流水形”的记载。据说,衡山岣嵝峰的《神禹治水碑》、扬子江小孤山刻石、庐山上霄峰洞中刻石、阳明洞禹书等,都是大禹所书。唐代韩愈有《岣嵝山诗》云:“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虎螭。”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有诗称赞衡山的大禹石刻,其诗曰:“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若上述传说属实,大禹当是上古帝王中最有成就的书家。

第7题:

到18世纪后半期,对日本古典的研究扩展到《古事记》、()等历史书籍,逐渐形成了从中寻找日本固有文化及精神的国学。

  • A、《日本书纪》
  • B、《日本纪行》
  • C、《日本史记》
  • D、《日本前史》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中国书法艺术,甚至影响到()等国。

A.新加坡

B.日本

C.朝鲜

D.泰国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清末民初书法界有“北李南曾”之说,这“北李南曾”指的是哪两位书法家?其成就如何?


正确答案: 清末民初书法界所指的“北李”是李瑞清,“南曾”指的是曾熙。
曾熙,清文宗咸丰十一年生,民国十九年卒(公元一八六一——一九三○年),享年七十岁。湖南衡阳人,字子缉,又字季田子,号俟园,晚年号农髯。曾在“石鼓书院”任主讲,自称南宗以与李瑞清的北宗相颉颃。前面在介绍书法家阮元时已专论及南北书派,所谓南宗,即以帖学为主,风格以秀美见长,而北宗则以碑学为体,风格以雄劲面世。曾熙虽称南宗,实际上是兼融南北之长,并取方圆之姿于己书。因此他的行书楷书,各类书体都有体峻神逸之妙。其章草书,也能上追隶书、八分之渊薮,下取魏晋今草之规矩,写得超迈自然,各振一时。李瑞清对其亦赞赏备至,他说:“农髯既通蔡学,复下极钟、王以尽其变,所临《夏承碑》,左右倚伏,阴阖阳开,奇姿谲诞,穹隆恢廓,即使中郎操觚,未必胜之。魏晋以来,能传中郎之绝学,惟髯一人。”清沈曾植说:“俟园于书,沟通南北,融会方圆,皆能冥悟所以分合之故,如乾、嘉诸经师之说《经》,本自艰苦中来,而左右逢源,绝不见援据贯穿之迹,故能自成一家。昔人以‘洞达’二字评中郎书,若俟园之神明变化,斯可语与洞达矣。”康有为对其也有很高的评价。
“北李”李瑞清,生于清穆宗同治六年,卒于民国九年(公元一八六七——一九二○年)。江西临川人。字梅庵,晚号清道人。李瑞清书学北碑,以《郑文公碑》着力最甚。他少习北碑,而工于大篆,对两汉隶书、八分、碑碣等,也心摹手追,并以篆籀的笔法融溶其中,而最后运用到魏碑的书写之中。故其书法笔力坚挺、硬倔,气势宏博,自成面目,是习魏而独具一格的佼佼者。但其于行笔,过于追求金石碑刻中的诘屈残缺之味,故显得呆硬、做作,未得自然浑成之妙。他自己对此亦有明晰的论述:“余幼习训诂,钻研六书,考览鼎彝,喜其瑰伟,遂习大篆,随笔诘屈,未能婉通;长学两汉碑碣,差解平直;年二十六习今隶,博综六朝,既乏师承,但凭意凝,笔性沈膇,心与手忤。每临一碑,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缚绁于毡墨,指爪催折,忘其疲劳。光绪甲辰,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末能覃思精锐,以竞所学,每自叹也。”他的这段自评,真可谓切肤入肌,明晰深透,应为学书者所必知。他“指爪摧折”,苦心学书而未至大成的原因,正在于其“步趋恐失”,桎梏于规矩所致。后来当他“看云黄山,观澜沧海,忽有所悟”,明白了这些道理的时候,可惜年不永寿,仅五十四岁就撒手归西。否则,以其深厚的功力加之晚年所悟,本是可能成为开一代雄风的书坛巨子的。虽如此,其书法上的成就仍不失其为清末民初的佼佼者。曾熙就对其极为赞佩。他说:“李瑞清于古今书无不学,学无不肖,且无不工,其所以过人者,能以隶法穷古人荒塞之境,古之所谓拙也,乃吾仲子之工也,此其所以过人也,若大俯仰信屈,神明内运,手无工拙,目无古今,此固髯者所不多让者也。独仲子为篆,则以神迂而不以形迂,其伸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驰,其激发也若执圭升堂,雍和而有节,其谲而变也,海怒兵严。而莫测其蕴也。静而观之,宗庙之上,俎豆之旁,钦钦之乎其容也,是殆陶铸文、武而糟糠秦、汉也。”还有人认为:“李瑞清自认为其篆书写得好,而实际上李瑞清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主要是人们喜欢他写的魏碑的缘故。”因为李氏书法名震书坛,所以当时很多人投在其门下学书,世界著名画家张大千就是他的学生之一。应当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学习书法者,特别是学习石刻书体的人,不认真追究书法用笔的本来势态,而是像李瑞清那样,故意颤抖,结果失去了毛笔书法的意蕴,反而阻碍了书法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李瑞清留给我们的遗训,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第10题:

日本书法概况如何?


正确答案: 日本书法,亦称“书道”,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后产生的。经过一千多年的演进变化,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日本书道。在醍醐天皇时代(公元八九八——九三○年),书法家小野道风根据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草书的读音和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以简省整理,创立了假名书法,突出了日本书道的独特风貌。但至今仍有二千三百个汉字和假名并用于日本文字和书法。日本书道自假名书法创立后,始终与汉字书法并行于世,流传至今。
中国汉字何时传入日本,至今尚未定论。但据已见到的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公元前就有日本使者到达中国。西汉末,中日交往频繁。建武中元二年(公元五十七年),汉光武帝刘秀曾“赐以印绶”。在日本亦发现刻着“汉倭奴国王”的汉印相证。据日本史书《古事记》中卷和《日本书记》第十卷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二五八年),百济(朝鲜古国)博士王仁使日,带去了用汉字书写的《论语》和《千字文》。由日本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坟大刁铭”和“隅田八蟠人物画像镜铭”可证,日本人在公元四百年左右,已开始广泛使用汉字。公元五三八年前后,佛教传入日本,为寺院装饰和抄写经文,书法也相应盛行。
日本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盛德太子,四十一岁时写的佛教教义《法华义疏》,功力极好。恰似中国当时的北魏书风,字形扁平,楷书中略带隶意,疏朗跌宕,劲秀而富于变化。由于当时中日使者往返频仍,使日本的书道同当时日本的其他文化一样,出现了一个飞跃发展时期。公元七五四年唐高僧鉴真东渡,带去了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及小王真迹行书三帖。书圣王羲之之名遂遍东瀛,至今其风郁郁,盛传不衰。日本平安时代,由于受唐朝书风影响,出现了号称“三笔”的三位大书法家,即最澄、空海、橘逸势。其中空海篆、隶、楷、行,无所不能,是嵯峨天皇的老师,人称其为“五笔和尚”。也有把嵯峨天皇列为“三笔”之一。平安中期,可与空海齐名的大书法家,创造了日本式的书法,即假名书法。不管汉字或假名,大部分书法都呈现出一种柔软、丰润、蕴籍的和美之风,即“和式”书风。当时还流行汉字和假名混合使用的书法,既容易表达思想感情,又容易看得懂,加之其柔美之姿,尤为女性所喜爱。平安后期,著名书法家滕原伊房,开始把假名和一些复杂的汉字混合书写,并注入一种阳刚之美。后来我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名家书法作品传入日本,使日本的书风也进入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时期,并产生了“有力、美观、豪爽”的“桃山样式”书风。
在现代日本,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促进了日本书道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建立了广泛的书道组织。当前居于日本诸书派主导位置的是汉字书法家。这一批书家中,总体都是以写汉字各种书体为主,追求或诡奥古拙、或简远静谧、或风挈狂涛、或连绵变化的意趣风神,其代表书家有西川宁、青山杉雨、小坂奇石、村上三岛、今井凌雪等。在竞相趋新的日本书坛中,还有纯守汉唐古法的古典派,其代表人物是学书院院长柳田泰云。另外一派是假名书法,实际是日本的真正国书。它广泛的流行于日本各阶层。其特点是
全用假名书写,用纸考究,装饰精美,空白处很大,形成了日本书法民族化的一大特色。因为这种书体高雅优美,尤为日本的妇女所喜爱。日本女书家大石隆子的假名书法,行笔节奏自然,如涓涓清流,观之沁人心肺。男子假名书家比野五凤,用笔沉静爽朗。另一假名书家安东圣空用笔连绵呼应,注重简洁幽淡。
现代日本,还兴起了“现代诗文派”、“前卫派’、“少字派”等书法流派。“现代诗文派”书法,在提倡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读懂其文字,因此,颇受日本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倡导和力行者是饭岛春敬和金子欧亭。“少字派”书法的倡导者是手岛右卿。这类书法,多则三两个字,少则一字,或浓或淡,或清静透骨,或气势宏逸,独具一格,拥有很多观众。
日本书法中的“前卫派”,始于明治维新以后。一八八○年,中国著名学者、大书法家杨守敬东渡日本,将中国的碑学观点传入日本,在日本开崇尚碑学之风,其弟子比田井天耒,在多变的碑学和明治维新以后西欧新学的影响下,开始追求现代派书风。而后,经比田井天耒的儿子比田井南谷和宇野雪村的倡导推动,形成了前卫派书法。前卫派的主张,是抛弃书法的原有字形结构和点画组合,提倡非文字性的书法,追求书法的某些图画性,与欧洲的抽象派有相通之处,故亦可称之谓抽象派书法。这一派,一方面苦心研究中国的金石碑帖,另一方面,又从西欧的近代艺术中寻求刺激、扩大视野,从而出现了新奇怪谲,独树一帜的书体。对这些书体亦有称之谓“墨象派”的。但就目前来看,这种书体的书写者和欣赏者的影响,仍不及传统的汉字派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