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阐述工业布局理论的主要观点。

题目

试阐述工业布局理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工业布局理论揭示工业布局对工业城市形成的影响。影响工业城市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市场的规模大小,是否有成熟的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原料产地和能源供应的位置如何,工业品运输设施及成本,土地与资本状况,工资、税率和政府的态度,上述诸因素对城市形成并非同等重要。工业定位坚持所选地点的吸引力应该大于所有其它可选地点的吸引力总和的基本原则。工业布局理论主张,工业城市的分布与定位,应是资源所在地,或是市场中心,或在交通线附近等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阐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正确答案:

第2题:

阐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以及后期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这种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 Treisman,1964)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这一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即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 Deutsch)等人于196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反应重要的,不反应不重要的。(4)三种观点的比较①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不同之处过滤器模型强调单通道和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通过引用阈限的概念强调初级分析的通道选择和信号衰减作用,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②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之处第一,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予以调节。第二,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注意发生在对信息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注意所以才有知觉,才有了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获得,注意的选择是知觉性质的。因此,过滤器和衰减模型都属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③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认为注意发生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发生在觉察阶段与识别阶段之间,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注意发生在识别阶段与复述阶段之间。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以及注意的后期选择模型都是探讨注意的选择功能,探讨注意在信息加工时起什么作用。

第3题:

“试误学习”理论主要是由_______明确提出、系统阐述。

A.华生

B.巴甫洛夫

C.赫尔

D.桑代克


正确答案:D

第4题:

试阐述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正确答案: (1)人格的ABC理论
人格的ABC理论在理性情绪治疗中有核心意义。该理论认为:人们的问题不是根源于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所持有的信念。改变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在于改变对事件的信念。A代表活动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和行为的结果。该理论认为信念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活动事件本身。所以心里辅导应帮助求助者通过对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确立合理的信念,消除负面情绪,产生新的感觉。
(2)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是指会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合理认知。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及事物的绝对化要求。因为非理性信念是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原因,所以团体中领导者要示范如何主动且强有力的驳斥非理性信念。驳斥包括:确定非理性信念,并看到其不合逻辑和不符合现实的地方;辩驳非理性信念,提醒自己,它们没有任何证据支持;区别非理性思考和理性思考。

第5题:

试阐述海底扩张理论的主要思想。


正确答案: 1.海底是洋中脊裂谷带不断扩张形成的;
2.先形成的洋壳被后形成的洋壳推向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
3.老的洋壳在推到大陆边缘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底不断更新。
4.洋底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

第6题: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有哪些理论?试说明其中两个理论的定义及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7题:

阐述动机的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和诱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动机的本能理论的观点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1890)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1926)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等。(2)动机的驱力理论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后来,赫尔(1943)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赫尔的理论适用于解释生物机能,如吃、喝、睡眠和性行为等。剥夺食物会产生饿(驱力),它推动个体寻找食物和产生吃的行为,进而使驱力下降。以后,赫尔又提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赫尔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3)动机的唤醒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的活动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环境、参加惊险竞技比赛等。针对人类的这种行为,赫布( 1949)和柏林(1960)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而对于过低或过高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4)动机的诱因理论的基本观点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 inducement)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例如,诱人的美食激发人的进食欲望,漂亮的时装引起人的购买欲,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人的成就需要。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5)四种观点的比较本能理论从进化的角度解释动机。驱力理论和唤醒理论都从生理的角度解释动机,前者强调人类的活动是为了降低驱力,后者强调人类的活动是为了增加驱力。诱因理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解释动机。 动机包括三种成分——需要、诱因和认知调节,不同的动机理论从动机的不同成分入手关注动机产生的原因。

第8题:

试阐述并评析皮亚杰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正确答案:
25.(1)皮亚杰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有:
①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③遗传素质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因素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之中。
③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活动这三者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儿童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2)评析:
①皮亚杰清楚阐述了遗传、环境、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②皮亚杰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③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推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与成熟。

第9题:

试阐述个人中心治疗理论的人性观。


正确答案: 个人中心理论是建立在罗杰斯人性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罗杰斯认为人类的本性是现象学的,即我们依据对现实的知觉来建构我们自己,人们在自己所知觉到的现实里被激励去实现自己。他认为人处在尊重、信任的环境中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
罗杰斯的人性观是乐观的,他对人有极大的信心,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他相信:
(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积极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
(2)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能够对别人产生同感的了解,能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
(3)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心理健康。人的负面情绪的出现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上受了挫折,得不到满足而发生的。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深信人天生具有从不适应向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在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承认与接受成员解决自己问题的潜能,在领导者极少的协助下,团体成员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充分探索自己。

第10题:

阐述与传统观点对立的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普雷维什对于传统贸易利益分配观点的批评
A:旧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原则是不合理的,它不利于、也不适用于相对落后国家。B:旧的国际贸易关系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反而是造成相对落后国家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上述两点批评,普雷维什提出:相对落后国家应适当采用保护贸易政策,以便在保护下发展本国工业,实现工业化,纠正目前国际贸易中存在着的不公平现象。
(2)萨米尔?阿明的依附理论
依附论的内容是:世界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由出口部门、群众消费部门、奢侈消费部门和设备部门组成,其中群众消费与设备部门居再生产的中心,这两个部门是再生产的基本动力。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发达国家的结构以这两种部门为主,故处于体系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因其生产结构(以出口部门和奢侈部门为主)不同而处于体系的外围,外围对中心有很强的依附性。外围依附中心的基础是这两类国家间存在着的不等价交换。,使得外围国家的利润向中心国家转移,久而久之,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收入的差距日益加大,外围国家日益贫困。据此,阿明主张,应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同时要实行工业化并努力使收入尽量平均化。
(3)埃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A:广义不平等交换是指交易两国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工资率相同时,由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引起的不等价交换。B:狭义不平等交换是指在两国资本有机构成和工资率都不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的不等价交换。埃曼纽尔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只有工资的不平等才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穷国的工资水平持续地低于富国,是历史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只有狭义不平等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等价交换。埃曼纽尔主张,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工资水平决定剩余价值率。只要穷国工资低,就可提供高剩余价值率,国际交换就可能使部分剩余价值转移到高工资的发达国家去,国际间的不平等主要源于此。不等价交换实际是富国的劳动者剥削穷国的劳动者。
(4)帕罗伊克斯的不平等交换理论
帕罗伊克斯认为,国际交换中并不是等量劳动之间的交换,而是在特定制度下国家的工作日的交换价值之间的交换,这就使得国际商品交换中存在着平等之下的不平等情况。正如马克思提到过的一国的3个工作日可能同另一国的1个工作日相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