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人董玲(1985年9月出生)因被工作的公司开除,欲行报复。2006年12月13日凌晨约3点40分,董玲拿了一盒火柴,

题目
问答题
被告人董玲(1985年9月出生)因被工作的公司开除,欲行报复。2006年12月13日凌晨约3点40分,董玲拿了一盒火柴,走到公司四楼仓库的货梯边,乘四周无人之际,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堆放在仓库西南角的一小堆晴纶纱,便转身离开了现场。结果酿成大火,烧毁了四楼仓库内所有的货物和仓库北部用木板违章隔成的女工宿舍,燃烧时放出了大量的毒气。致使61名公司员工被大火烧死、毒死和熏死,15名女工受伤,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主要收集到如下证据:  (1)公司职员张某与李某证实,董某曾经对她们讲过公司经理训斥及驱赶过董某; (2)公司女工林某称,董某两次对她谈及要设法向公司报复;  (3)公司女工王某的证言表明,13日凌晨3点多,王某曾在公司四楼仓库外遇到董玲;  (4)消防部门的鉴定书确定,起火时间大约是13日凌晨4点,起火点在仓库的西南角,起火原因是明火,即排除电线起火、静电起火、烟头起火、自燃等原因;  (5)董玲在公安机关的多次犯罪供述基本一致。 其中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原始证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设要查询姓名中第二个字是“玲”的学生,下列条件子句中正确的是( )。

A、Where 姓名 LIKE'_玲'

B、Where 姓名 LIKE'_玲%'

C、Where 姓名 LIKE'%玲'

D、Where 姓名 LIKE'%玲%'


参考答案:B

第2题:

求助者小孙在与社会工作者李玲咨询时,透露自己特别喜欢摸别人的屁股。李玲听,旨告诉小孙这是不好的行为,争取尽早改掉这种习惯。社会工作者李玲的做法违背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原则。

A、接纳
B、保密
C、尊重与包容
D、自我决定

答案:A
解析:
社会工作者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服务对象,其做法违背了接纳的原则。

第3题:

卫玲出生后,因为父母工作忙,把她送到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子,就把卫玲当男孩养。8岁时,卫玲回到父母身边。母亲开始没有在意。但在卫玲l3岁进入初中后,母亲发现了问题,开始刻意地改变卫玲的行为,母女间常为此出现冲突。学校里的同学也对卫玲不一样的装束和行为表示不理解,有时甚至取笑她。卫玲为此感到非常沮丧,主动来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评估卫玲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卫玲( )。

A.加强自我同一性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C.改变人际间的冲突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正确答案:B

第4题:

查询姓名中带有“玲”字的学生,则条件语句应包含()。

AWHERE 姓名 LIKE  % ‘玲’

BWHERE 姓名 LIKE ‘%玲%’

CWHERE 姓名 % ‘LIKE玲LIKE’

DWHERE 姓名 LIKE ‘玲%’


B

第5题:

案例:?
彩玲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工地上干活,平时很少回家。丈夫还经常抽烟喝酒,打牌赌钱,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彩玲一个人在家,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除了要种地、养鸡、养鸭之外,还要照顾6岁的女儿和卧病在床的婆婆。?
婆婆和丈夫都希望彩玲能生一个男孩,彩玲也希望能生一个男孩,但彩玲再次怀孕后生的却是一个女孩。为此婆婆和丈夫对彩玲的态度很不好,认为生不出男孩都是她的错,对她冷言冷语。丈夫和婆婆想让她再生一个,但是彩玲却不想再生了,并且表示生三胎是违反国家生育政策的。丈夫为此经常打彩玲,还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彩玲得不到丈夫和婆婆的关心,觉得生不出男孩都是自己的错,在家里、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彩玲无奈之下找村里跟自己关系要好的姐妹们诉苦,大家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的情况不少,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彩玲曾找过当地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彩玲家人的工作,但是没有什么作用。村里人对彩玲将家事告诉外人、向外人求助的行为议论纷纷,并且以 “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对彩玲避而远之,没有给她提供任何帮助。?
彩玲每天都生活在自责和恐惧中,每天都要面对丈夫和婆婆冰冷的目光。她想过离婚,可是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不允许;她想过自杀,但是她又舍不得两个女儿。她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和矛盾中,哀叹自己命不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彩玲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彩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问题l?
1.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会采取何种介入模式帮助彩玲?怎样帮助??
2.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彩玲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3.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彩玲的情况加以评估。?
4.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女性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5.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彩玲问题的简要策略。


答案:
解析:
1.拟采用个案工作的危机介入模式帮助彩玲。具体措施为: (1)重点关注彩玲最近的生活状况,引导彩玲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迅速了解和分析彩玲面临的主要问题。
(2)评估彩玲采取极端行为(如自杀)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通过聆听、沟通、感情支持等方法来稳定彩玲表现出来的恐惧、痛苦、自责、沮丧、无助等负面情绪,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
(3)积极帮助彩玲解决问题。可通过及时处理、限定服务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等方式来帮助彩玲度过危机,解决问题。
2.彩玲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家庭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造成无力感的根源主要有:
(1)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由于婆婆和丈夫都希望彩玲生一个男孩,但是彩玲却生了两个女孩,婆婆和丈夫要求她再生一个,彩玲不愿意,丈夫和婆婆因此总是对她冷言冷语,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打她。这些都使彩玲觉得生不出男孩都是自己的错,在村里抬不起头来,对自己形成了负向评价。
(2)受压迫群体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彩玲在向同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后,大家只是同情她,并且都认为家丑不能外扬,于是彩玲也选择了忍耐和沉默。彩玲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彩玲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
(3)宏观环境的障碍使彩玲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彩玲的现实处境不仅仅归因于个人和家庭,社会文化对妇女的歧视、性别偏见以及妇女社会资源的缺乏都是一种宏观环境障碍,限制了彩玲的行动。
3.从优势视角看,彩玲拥有的资源包括:
(1)个人资源。她能吃苦耐劳,在丈夫挣钱不多的情况下,通过种地、养鸡、养鸭获得收入,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比较有能力。她善良孝顺,在丈夫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多病的婆婆。
(2)社会资源。村里有要好的姐妹,大家都很同情她;有亲人(父母和哥哥);有妇联和派出所的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彩玲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
4.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有:
(1)承认社会上的权利分配不均及资源不足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使妇女处于不利的情况。
(2)尊重彩玲是独立的个体,有她独特的生活经验,而不仅仅是家庭角色的扮演者。
(3)了解、理解和接纳彩玲的现实处境和她的生存选择。
(4)增加彩玲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
(5)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的妇女互动,本案例中就要促进彩玲与村里其他挨打妇女的互动互助。
(6)将妇女的困境提高到社会改革的层面,视妇女问题为个人与社会运作失调的结果,而不应将妇女问题个人化。
5.解决彩玲问题的策略主要有:
(1)个人层面:通过深入的家访,与彩玲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鼓励和肯定慢慢增进其自信和能力,使彩玲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权益和能力,使其明白她的困境并不仅仅是个人原因,帮助其培养自信和自强精神。
(2)小组层面:将村里陷于困境的妇女召集起来组成小组,指导和协助小组组员讨论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建立起能够互相理解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通过小组互动、小组经验、小组凝聚力以及方案活动,实现小组中妇女个人和小组整体问题的解决。
(3)社区层面
①构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在村里宣传妇女权益,改变传统偏见和歧视,树立正确的妇女发展观。
②构建服务对象自助网络。构建妇女自助互助为本的支持网络,召集村里陷于困境的妇女,增加她们的自信,相信她们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促进她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助。
③构建志愿者联系网络。构建妇女志愿者为本的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寻找和动员愿意成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专家、心理咨询师、律师等,通过合理配置,让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建立联系,提供帮助和支持。
④构建社区紧急支援网络,为帮助个人及家庭预防突发事故或危机而建立的支持网络,与妇联、派出所协商,为妇女在特殊情况下提供紧急支援。应急支援服务中心除了提供紧急服务外,也可以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向村民和相关组织介绍解决个人及家庭问题的常识、提供相关资料信息,使村民对环境及邻里的困难更加敏感,并具备较好的科学知识,随时加入紧急支援的行列。

第6题:

卫玲出生后,因为父母工作忙,把她送到乡下,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一直希望有个孙子,就把卫玲当男孩养。8岁时,卫玲回到父母身边,母亲开始没有在意,但在卫玲13岁进入初中后,母亲发现了问题,开始刻意地改变卫玲的行为,母女间常为此发生冲突,学校里的同学也对卫玲不一样的装束和行为表示不理解,有时甚至取笑她。卫玲感到非常沮丧,主动来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评估卫玲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卫玲( )。

A.加强自我同一性

B.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C.改变人际间的冲突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正确答案:B
青少年的需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做以下概括:(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由此可知,社会工作者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是帮助卫玲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第7题:

某出版公司的张兰英、王起玲和刘红利分别会说俄语、法语和日语。会说法语的唱歌比刘红利强,刘红利是会说俄语的人的表哥,王起玲的工作作风比会说法语的细致。请问,谁会说俄语?( )

A、刘红利
B、张兰英
C、王起玲
D、王起玲或张兰英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逐一分析。

①张兰英、王起玲和刘红利分别会说俄语、法语和日语;

②会说法语的唱歌比刘红利强;

③刘红利是会说俄语的人的表哥;

④王起玲的工作作风比会说法语的细致。
根据条件②和③可知刘红利会说日语;根据条件④可知王起玲不会说法语,那么王起玲会说俄语,张兰英会说法语。

第8题:

被告人董玲(1985年9月出生)因被工作的公司开除,欲行报复。2006年12月13日凌晨约3点40分,董玲拿了一盒火柴,走到公司四楼仓库的货梯边,乘四周无人之际,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堆放在仓库西南角的一小堆晴纶纱,便转身离开了现场。结果酿成大火,烧毁了四楼仓库内所有的货物和仓库北部用木板违章隔成的女工宿舍,燃烧时放出了大量的毒气。致使61名公司员工被大火烧死、毒死和熏死,15名女工受伤,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主要收集到如下证据:

(1)公司职员张某与李某证实,董某曾经对她们讲过公司经理训斥及驱赶过董某;

(2)公司女工林某称,董某两次对她谈及要设法向公司报复;

(3)公司女工王某的证言表明,13日凌晨3点多,王某曾在公司四楼仓库外遇到董玲;

(4)消防部门的鉴定书确定,起火时间大约是13日凌晨4点,起火点在仓库的西南角,起火原因是明火,即排除电线起火、静电起火、烟头起火、自燃等原因;

(5)董玲在公安机关的多次犯罪供述基本一致。

请回答:

(1)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主要由哪几种证据种类组成?(请按照证据种类,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分类列举)

(2)其中哪些是直接证据?哪些是原始证据?


参考答案:

(1)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种类有:证人证言:公司职员张某与李某的证言、(2分)公司女工林某的证言、(2分)公司女工王某的证言。(2分)
鉴定结论:消防部门的鉴定书。(2分)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董玲的犯罪供述。(2分)
(2)直接证据:董玲的犯罪供述。(2分)原始证据:公司女工林某的证言、(2分)公司女工王某的证言、(2分)消防部门的鉴定书、(2分)董玲的犯罪供述。


第9题:

由于父母工作忙,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卫玲,平时都惯着她。6岁时,卫玲回到父母身边。母亲发现卫玲经常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开始刻意地改变卫玲的行为,母女间常为此出现冲突。学校里的同学也跟卫玲合不来,卫玲为此感到非常沮丧,主动来见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评估卫玲的问题后,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该是帮助卫玲()。

A:加强自我同一性
B:接纳自己身体和容貌
C:改变人际间的冲突
D: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

答案:C
解析:
青少年的需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概念。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做以下概括:①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②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③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他人;④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⑤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⑥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⑦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⑧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⑨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由此可知,社会工作者准备介入的主要角度应是帮助卫玲改变人际间的冲突。

第10题:

纺纱女工董某在某纺织公司做工期间,因偷盗公司的色纱而被开除。事后不久,公司总经理发现董某被开除后仍滞留公司并住在公司宿舍,于是训斥和驱赶董某,董某便怀恨在心,欲行报复。次日凌晨,董某拿了1盒火柴离开留宿的宿舍,走到四楼仓库的货梯边,乘四周无人点燃了堆放在仓库西南角的纱料。但董某怕被发现,点燃纱料后就跑了。由于纱料受了潮,燃烧慢,被守仓库的职工及时发现并扑灭。关于董某行为的表述正确的有()。

  • A、构成放火罪
  • B、构成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 C、属于犯罪未遂
  • D、属于犯罪既遂

正确答案:A,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