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题目
名词解释题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待坐》紧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之后的一句是()。

A、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B、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C、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D、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正确答案:C

第2题: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下面意思最接近“自然高妙”的是()

A碍而实通

B出事意外

C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

D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D

第3题: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此语出自 ( )

A、 《孟子》

B、 《中庸》

C、 《大学》

D、 《论语》


正确答案:A

第4题:

翻译: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事将仕矣。”(《论语·阳货》)


正确答案: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见,他便赠送非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孔子暗中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才去回拜他。两人却在途中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近前,阳货]说:“把自己的宝物藏在怀里,而听任国家迷乱,这样做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间消逝了,年岁是不等待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第5题:

佛法不明体用,色空之义不了,所谓体则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体,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体之说,请问要看何种佛书?乞示知。


正确答案:居士既知此名词,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缘由,自必遍阅各宗经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学辞典’上查阅,亦能分别名相,但不能详其义耳。然此动机,为研教乎?为证道耶?如为证道,短者‘金刚’,‘入楞伽’,长者‘华严’,‘大般若’,‘法华’等,任择一种,专意攻之自能识法性体要。若为研教,便须汇各宗主经,对照异同,方明旨趣耳。

第6题: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此语出自( )。
A.《孟子》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答案:A
解析:
此语出自《孟子》。

第7题: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
张鉴《浅近录》——做官的决窍,只有三条:是清廉,是谨慎,是勤勉。知道了这三条,就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格了。

第8题: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的“尔”是“他”的意思。()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9题:

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翻译: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事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


正确答案: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是圣人吧?怎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的。”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地位高的]君子会又这么多达到技艺吗?不会多啊。”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