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齐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顺序及对教育的要求。


答案:
解析: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这对于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

第3题: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正确答案: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教育者抓住时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要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生理方面来看,身体的发展基本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边缘方向”发展的过程。从心理角度来看,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记忆也是由无意义的机械记忆过渡到有意义记忆阶段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个阶段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个体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这要求教育者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按步骤、分阶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同时这种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品质、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完整地进行教育,做到综合育人,还要注重培齐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第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这是指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单个个体不同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

第4题: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


答案:
解析: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5题: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主要观点有:(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主张应当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根据这个学习理论,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图像。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知识变为学生的活知识。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为了促进中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和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2)应根据中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3)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校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6题:

论述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这种组织性、专门化等特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但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第7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 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 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 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 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 熟的水平。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 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 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 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个体身心 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个 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第8题:

简述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第9题: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班杜拉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一行为主义的模式,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是:
(1)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2)观察学习,是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校正原有的行为反应。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来源;(3)对强化的重新揭示,班杜拉在直接强化外,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指个体可以参照一定的社会情境对自己的行为形成某种预期的标准,当他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进行自我奖励,这同样对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强化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第10题: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如果人们能很好地利用人的发展规律,就可以使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或“陵节而施"。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活动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 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教育活动应该 坚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进行。 (2) 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 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教授不同的内容。 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上应有所不同。 (3)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必须深人了解学生实际的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4) 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人们要重 视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 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 (5) 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强调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