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态度改变理论包括()。

A、平衡理论

B、认知不协调理论

C、功能理论

D、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简述态度改变的阶段理论的内容。
心理学家H.C.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形成有三个阶段,即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阶段。人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称为服从。
(2)同化阶段。同化是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阶段。内化是指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3题:

简要概述态度改变的理论。


正确答案:(1)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延格(L.Festinger1957年)他把个人的知觉、思维、观点、信念、价值观、以及与认知有关的环境,称为认知元素;又把每两种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协调、不协调、不相关三种情况。所谓认知失调,就是指两种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2)平衡理论。海德(F.Heider1958年)有人称P-O-X模型。海德认为,在人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种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心理压力,解除这种心理压力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3)参与改变理论。

第4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技能的分类。


正确答案: (一)学习理论: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观点。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上,认为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形成和改变态度情感成分的最基本的机制。
(2)操作性条件作用观点。把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应用于态度研究上,操作性条件强调对操作环境做出反应,反应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强化特定反应。
(3)社会学习论:观察和模仿。
(二)认知理论: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社会性学习的结果。态度的形成要经过顺从、认同和内化这三个阶段。
技能的分类:
(一)按照内在控制的自动化水平分类
(1)初级水平:指某项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达到会做的水平(但仍需较多的有意控制)
(2)中级水平:达到迅速、正确、精确、运用自如,也就是活动的基本成分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时。
(3)高级水平:也叫技艺,就是在某一领域内,能够轻松自如、灵活创新、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各种情况下的操作。
(二)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分类
(1)动作技能:是指能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实在活动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能活动方面的经验,有一系列智力动作所组成的技能。

第5题:

“对我们持肯定态度的个体,他对我们持赞成态度的对象也持肯定态度。”这一观点属于态度形成和发展理论中的()

  • A、一致性理论
  • B、平衡理论
  • C、学习理论
  • D、功能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A

第6题:

何谓态度?评述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答案:
解析: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态度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①主体内在性: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并具有内在性。 ②对象性:态度有一定的指向对象。 ③评价性:评价性是最核心的特征。 ④持续性和情境性。 ⑤功能性:态度有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 (2)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①态度学习论 态度形成的学习论认为,态度是个体通过联结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习得的。 a.态度的联结学习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当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配对多次呈现时,条件刺激获得了无条件刺激所具有的评价性意义。斯塔茨夫妇在“态度是经由经典条件反射习得”的实验中,发现当中性刺激和积极性刺激配对呈现18次后,被试对原先中性刺激的反应变得积极,原先中性刺激则获得了积极性评价。 b.态度的强化学习建立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认为可以运用强化原理来解释态度的形成。当个体的某些行为得到他人赞许时,就获得了强化,使个体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表现出对该行为的积极态度;反之,如果个体的行为受到惩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表现出对该行为的消极态度。 c.态度的观察学习,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态度是通过模仿形成的。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评价,都是模仿父母、教师或同伴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同时也是模仿成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而形成的。 ②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凯尔曼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学说。 a.模仿或服从阶段 这是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态度的形成开始于两个方面:一是模仿;二是服从。首先,人们都有模仿和认同他人的倾向。其次,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导致服从的外界影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力的强制下被迫服从,另一种是受权威的压力而产生的服从。 b.同化阶段 态度在这一阶段已从被迫转入自觉接受。这时,态度形成的动机是因为同化者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 c.内化阶段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打算,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不再需要榜样来学习。态度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就比较稳固。态度的形成,并非所有的人对所有的态度都完成这一全部过程。 ③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的总和。当个体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协调的心理紧张和动机状态,解决不协调的总原则是增进一致性,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改变原先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使其符合自身的行为。 ④态度的认知平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而组成了单元或系统。如果在客观事物单元或系统的各个部分或方面具有相同动力特征,那么这些单元或系统就是平衡的,就没有促使个体态度变化的压力,反之不平衡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促使人去寻求态度变化以实现平衡。

第7题:

简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理论。


正确答案: 一、认知失调理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理论。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的是协调的,有的是不协调的。费斯廷格认为,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由三个因素决定:导致不协调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
二、平衡理论。1958,海德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平衡理论。海德把人们两两认知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当个体对单元中两对象持有相反、矛盾的态度时,就会产生不和不协调,这时与失调理论一样,不协调状态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紧张、不适、焦虑等,进而形成改变动机,促使人们转变态度,取得一致,保持平衡。
三、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1961年,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过程的三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包括服从、同化和内化。
1、服从是态度转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的态度在环境影响下,外显行为与别人趋于一致。
2、同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某人或某个团体的观念或行为规范,或使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与其他人的观点和态度趋于一致。
3、内化是态度转变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理智的价值判断,吸取和借鉴客观环境的观点和态度,确立和组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
四、学习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伯恩等人。他们认为,态度在致同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人们能够像获得知识、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一样去获得态度。依据该理论,人们的态度来源于传统的文化首先观念、群体规范、对的勒令、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获得。
五、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茨等人。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是在创造态度,而是在选择态度。功能主义理论的回答是,人们能歌善舞态度取决于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利害关系,人们总是选择那些符合个体需要的态度。

第8题:

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D、认知失调论

E、挫折-侵犯说


参考答案:B

第9题:

简述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


正确答案: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下列几个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个体的需要。态度是在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个体的经验。态度是在社会生活经验逐步积累中形成的,直接经验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是其重要的源泉。
(3)交往的对象、性质。态度在与交往对象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交往的性质也影响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活动倾向和态度倾向。

第10题: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态度改变的()

  • A、参与改变态度理论
  • B、权变理论
  • C、平衡理论
  • D、认知失调理论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