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2题:

论述首要分子与主犯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首要分子未必是主犯(2)主犯未必是首要分子(3)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

第3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正确答案:A
学生已有的品德水乎与教师对其要求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的矛盾。

第4题:

道德情感是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举例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二者都是概念的属性。概念的内涵是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本质。概念的外延是指事物的范畴,即概念所反映的一切相关事物。二者成反比关系,即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内涵越大、外延越小。例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包含着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而它的内涵包含着一切平行四边形所共有的“有四条边,两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两个本质属性。而“菱形”的内涵除了这两条本质属性外.还包含着“四边相等”这一本质属性,“菱形”的内涵比“平行四边形”的内涵广,而“菱形”的外延要比“平行四边形”的外延狭。 另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这种依存性只适用于具有从属关系的那些概念.即只适用于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中的那些概念,如菱形的外延包含在平行四边形的外延之中。

第6题: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正确答案:A

第7题:

简要分析态度与品德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联系:(1)二者实质相同。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2)二者结构相同,态度和品德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区别:(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包括对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他人、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各级水平实际上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状态才能被称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

第8题: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是( )

A.二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等同

B.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相互包容的关系


正确答案:B

第9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第10题:

具体分析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人类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之上的,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到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腾飞,充分说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因此,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科学的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的作用。
(二)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报复
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而且,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般都有残余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的盲目和贪婪产生的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夺和索取各种资源,不愿对大自然的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的抗议。
当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应举出实例,运用以上的相关理论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