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基层施工试验段应确定的主要项目?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基层施工试验段应确定的主要项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
(2)材料的松铺系数。
(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①集料数量的控制
②集料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
③合适的拌和机械、拌和方法、拌和深度和拌和遍数
④集料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
⑤整平和整形的合适机具和方法
⑥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⑦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⑧密实度的检查方法,初定每一作业段的最小检查数量。
(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5)确定一次铺筑的合适厚度。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水泥稳定材料基层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水泥剂量应较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 )。

A.4%
B.2%
C.1%
D.0.5%

答案:D
解析:
P25 依据(JTG/TF20-2015)规定,对水泥稳定材料,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1.0%。采用集中厂拌法施工时,水泥宜增加0.5%,用路拌法施工时,水泥宜增加1%。

第2题:

背景资料
  某城市道路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中要求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面层采用沥青混合料施工。
  在基层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如下:
  (1)选用的粉煤灰中SiO2、Al2O2和Fe2O3的总含量为60%。
  (2)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相关的指标。
  (3)混合料拌成后的平均堆放时间为30h。
  (4)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略小于最佳含水量。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严格按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
  某段道路的施工正赶上季节性的雨期。
  问题:
1.指出基层施工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并改正。
2.对石灰粉煤灰砂砾基层质量控制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3.通过配合比试验应确定哪些指标?
4.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外观检查的要求是怎样规定的?


答案:
解析:
1.基层施工中的不妥之处和正确做法如下。
(1)不妥之处:选用的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为60%。
正确做法:粉煤灰中SiO2、Al2O3和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70%。
(2)不妥之处:混合料拌成后的平均堆放时间为30h。
正确做法:混合料拌成后的堆放时间不超过24h。
(3)不妥之处: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略小于最佳含水量。
正确做法: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应略大于最佳含水量。
2.对石灰粉煤灰砂砾基层质量控制的主要项目有:配合比、级配、含水量、拌合均匀性、压实度、抗压强度等。
3.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石灰、粉煤灰含量及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4.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定,沥青混凝土面层外观检查要求是: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不得有明显轮迹;接缝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检测项目有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与偏位、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抗滑等10项,其中压实度、厚度和弯沉值是主控项目。

第3题: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冷再生技术试验段铺设正式开工前,铺筑试验段,以确定(),并进行施工配合比验证。

A、松铺系数

B、压实机械的选择与组合

C、压实顺序、速度

D、碾压遍数

E、碾压温度


答案:ABCD

第4题:

某施工单位接到一城镇道路施工工程,路堤填方材料主要是土石混合料,最大粒径150mm,为了保证压实度,施工前项目部做了一段20m长的试验段,用来确定压实参数。请根据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施工前项目部做了一段20m长的试验段,用来确定压实参数,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关于路基试验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填石路基可不修筑试验段
B、试验段施工完成后应挖除
C、通过试验段确定路基预沉量值
D、通过试验段确定每层虚铺厚度
E、通过试验段取得填料强度值

答案:C,D
解析:
2020版教材P12
路基试验段试验目的主要有:①确定路基预沉量值;②合理选用压实机具,选用机具考虑因素有道路不同等级、工程量大小、地质条件、作业环境和工期要求等;③按压实度要求,确定压实遍数;④确定路基宽度内每层虚铺厚度;⑤根据土的类型、湿度、设备及场地条件,选择压实方式。

第6题:

某城市道路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中要求基层采用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面层采用沥青混合料施工。在基层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如下:
( l )选用的粉煤灰中 SiO2 、 A12O3 和 Fe2O3 的总含量为 60 %。
( 2 )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相关的指标。
( 3 )混合料拌成后的平均堆放时间为 30h
( 4 )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略小于最佳含水量。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严格按行业标准 CJJI 的规定对其质量进行控制。某段道路的施工正赶上季节性的雨期。
1 指出基层施工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并改正。
2 对石灰粉煤灰砂砾基层质量控制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3 .通过配合比试验应确定哪些指标?
4 行业标准 CJJI 对沥青混凝土面层外观检查的要求是怎样规定的?
5 道路土路基在雨期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有哪些?


答案:
解析:
l 基层施工中的不妥之处:
( l )不妥之处:选用的粉煤灰中 SiO2 、 A12O3 和 Fe2O3的总含量为 60 %。正确做法:粉煤灰中SiO2 、 A12O3 和 Fe2O3的总含量应大于 70 %。
( 2 )不妥之处:混合料拌成后的平均堆放时间为 30h 。正确做法:混合料拌成后的堆放时间不超过 24h。
( 3 )不妥之处: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略小于最佳含水量。正确做法:拌成后的混合料的含水量应略大于最佳含水量。
2 .对石灰粉煤灰砂砾基层质量控制的主要项目有:配合比、级配、含水量、拌和均匀性、压实度、抗压强度等。
3.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石灰、粉煤灰含量及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4.行业标准 CJJI 规定,沥青混凝土面层外观检查要求是: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等现象,不得有明显轮迹;接缝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检测项目有压实度、厚度、弯沉值、平整度、宽度、中线高程与偏位、横坡、井框与路面的高差抗滑等十项。其中压实度、厚度、弯沉值是主控项目。
5.道路土路基在雨期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有计划地集中力量,组织快速施工,分段开挖,切忌全面开花或战线过长。挖方地段要留好横坡,做好截水沟。坚持当天挖完、填完、压完,不留后患。因雨翻浆地段,坚决换料重做。路基填土施工,应留 2 %一 4 %以上的横坡整平压实,以防积水。

第7题:

关于路基试验段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填石路基可不修筑试验段
B. 试验段施工完成后应挖除
C. 通过试验段确定路基预沉量值
D. 通过试验段确定每层虚铺厚度
E. 通过试验段取得填料强度值

答案:C,D
解析:
通过试验段确定路基预沉量值、合理选用压实机具、确定压实遍数、确定每层虚铺厚度、确定压实方式。P18。

第8题:

背景资料:
某公司中标一道路工程施工项目,道路包含2km 沥青混凝土路段和1km 水泥混凝土路段。180mm 水泥土底基层,360mm 石灰粉煤灰基层,60mm 厚AC-20 沥青混凝土底面层,40mmAC-13沥青混凝土表面层。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层的基层与沥青混凝土道路基层相同,面层为200mm水泥混凝土。
底基层施工正值高温季节,施工前项目部为确定施工参数,做了长度150m 的试验段,后发现在试验段的底基层表面有很多裂缝,项目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査,调査发现水泥含量比例合格,水泥本身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为保证施工质量,基层一次性摊铺成型,施工期间,因摊铺机故障,造成了摊铺混合料中断超过2h,摊铺机故障排除后,监理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对此位置基层的接茬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处理。
因A 公司缺少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经验,项目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安排了试验路段。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对摊铺机推铺要求如下:下面层采用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并且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分别采用了合理的压路机进行碾压。
问题:
1、指出基层施工中的错误之处并改正。
2、分析本工程中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并简述水泥混凝士面层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3、针对试验段底基层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正常路段施工中应如何避免裂缝的产生,试验段的裂缝如何处理?
4、本案例中基层接茬位置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5、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要求不妥,写出正确做法。写出本工程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最适合的压路机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错误:基层一次性摊铺成型;
改正:基层应分两层摊铺成型。
2、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①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②碾压时含水量偏大;③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④碎石中含泥量较高;⑤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⑥养护不及时、缺水或养护时洒水量过大;⑦拌和不均匀。水泥混凝土面层试验段的目的:①验证混凝土配合比适合性;②施工人员熟悉水泥混凝土面层各道工序的施工特点和作业方法;③掌握切缝、拆模的最佳时间。
3、避免裂缝产生的措施:①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或掺砂;②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③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④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护,避免水分挥发过快;⑤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⑥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和,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拌和不均匀现象。
裂缝处理措施:①采用聚合物加特种水泥,压力注入法修补水泥,稳定粒料的裂缝加铺高抗拉强度的聚合物网;③破损严重的基层,应将原破损基层整幅开挖维修,维修所用材料也应是同类材料。
4、将推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末端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压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5、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正确确做法是: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法摊铺。本工程的初压设备是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

第9题:

A 公司中标城市综合管线与道路工程,工期为2015 年5 月1 日~2015 年9 月1 日。道路包含2km 沥青混凝土路段和500m 水泥混凝土路段。沥青混凝土道路的结构层自下而上为:180mm 水泥土底基层,360mm 石灰粉煤灰基层,60mm 厚AC20 沥青混凝土底面层,40mmAC13 沥青混凝土表面层。水泥混凝土道路结构层的基层与沥青混凝土道路基层相同,面层为200mm 水泥混凝土。
底基层施工正值高温季节,施工前项目部为确定施工参数,做了长度50m 的试验段,后发现在试验段的底基层表面有很多裂缝,项目部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水泥含量比例合格,水泥本身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前,也安排了试验路段。
基层施工期间,因摊铺机故障,造成了摊铺混合料中断超过2h,摊铺机故障排除后,监理工程要求施工单位对此位置基层的接茬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处理。
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对摊铺机摊铺要求如下:下面层采用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并且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分别采用了合理的压路机进行碾压。
工程完工前,建设单位要求A 公司新增一个面积10000 ㎡的接顺路口,新增路口内有几棵古树需要移植,因移植古树涉及到办理手续较为复杂,致使工程最终完成时间拖延了15d,施工单位就此向建设单位提出了索赔。
问题:
1·本工程关于古树移植手续如何办理。
2·简要说明施工单位就新增路口可提出索赔的内容。
3·分析本工程中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并简述水泥混凝土面层试验段的主要目的。
4·针对试验段底基层出现裂缝的现象,在正常路段施工中应如何避免裂缝的发生,试验段的裂缝如何处理?
5·本案例中基层接茬位置的正确处理方式是什么?
6·沥青混凝土摊铺作业要求不妥,写出正确做法。写出本工程在初压、复压和终压阶段最适合的压路机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需要得到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并且要报文物部门批准。
2、工期、人员的窝工费、机械设备闲置费、道路面积增加产生的费用、古树移植发生的费用、合理的利润。
3、水泥土底基层出现裂缝的原因:①集料级配中细料偏多; ②碾压时含水量偏大;③成型温度较高,强度形成较快;④碎石中含泥量较高;⑤路基沉降尚未稳定或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⑥养护不及时、缺水或养护时洒水量过大;⑦拌和不均匀。
水泥混凝土面层试验段的目的:①验证混凝土配合比适合性;②施工人员熟悉水泥混凝土面层各道工序的施工特点和作业方法;③掌握切缝、拆模的最佳时间。
4、避免裂缝产生的措施:①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或掺砂;②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③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④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护,避免水分挥发过大;⑤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⑥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和,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拌和不均匀现象。
裂缝处理措施:①采用聚合物加特种水泥压力注入法修补水泥稳定粒料的裂缝;②加铺高抗拉强度的聚合物网;③破损严重的基层,应将原破损基层整幅开挖维修,维修所用材料也应是同类材料。
5、将摊铺机附近及其下面末端未经压实的混合料铲除,并将已压实且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末端挖成与路中心线垂直向下的断面,然后再摊铺新的混合料。
6、沥青摊铺作业正确做法是: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摊铺。
本工程的初压设备是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复压采用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

第10题:

请简述施工项目部《专项应急预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1)总则: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应急工作原则、应急预案体系
(2)危险性分析
(3)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组织体系、指挥机构及职责
(4)预防与预警:危险点监控、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置
(5)应急响应: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后期处置
(6)应急保障措施: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保障、经费保障
(7)培训与演练
(8)奖惩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