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题目:将进酒
【答辩题目】
1.意象是什么?结合本首诗歌,请你谈谈如何对“意象”进行教学?
2.请说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导入。
2.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疑问: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教师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三)深入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
2.讨论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板书:愁→悲-乐-愤-狂】
(5)全班分两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提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

第2题:

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正确答案: 1.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
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第3题:

下面有关“意象”说法正确的是( )。

A、“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指客观物象

B、客观物象经过诗人主观情感、审美经验的筛选、点染后,就成为意象

C、意象是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物象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D、意象是人心营构之象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在象征意象的结构中()

  • A、象是主
  • B、意是客
  • C、象是客
  • D、意是主
  • E、它们都是主

正确答案:C,D

第5题:

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正确答案: 1.中心意象:伊人;
2.可涵容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第6题:

在艺术作品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
第一,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第二,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第三,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际上也是一种生产(马克思把艺术生产看成是精神生产的重要形式)。

第7题:

“乡愁”的四个意象是什么?


正确答案: 《乡愁》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其意象的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明朗、强烈而又意蕴丰富,启发人的联想;他们连接的分别是母亲、新娘、亡亲和祖国,代表着母爱、爱情、生死契约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故土情。

第8题:

对“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素和逻辑环节 B.意境是对“意”与“象”的超越,也就是说意境是对意象的超越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而意境是有限的


正确答案:D
“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确实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限定条件也较意象多,但是并不能因此得出“意境有限”的结论,因此D项错误。

第9题:

审美意象是()。

  • A、由假及真
  • B、由真及假
  • C、由意及象
  • D、由象及意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正确答案: 意象是由意与象两方面组成。“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和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等。“象”则是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现。当主体想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时,意便出现了;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的具体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便是“意象”。但者得不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和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一种曲折融合,它是人类的一种潜在审美需求的表现,与内在生命的动态平衡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和构建意象的“先入之见”或“基本取向”。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想象与意向结合,在超越一切的无限的自由中,创造性地缔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意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