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目
问答题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第一,作家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和系统的作家论专章(刘勰《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和《才略篇》)。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以“才性之辨”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有新意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第二,创作论。与汉代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不再以取悦皇帝或巩固皇权为旨归,而以个体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愉悦为目的;不再看重政教伦理性之“言志”,而看重感性生命以及个性化之“缘情”。文学创作的新面貌新主题,直接酿成文学理论的新观念新思想。
第三,鉴赏论。魏晋南北朝的鉴赏论受玄学清议(即人物品评)影响,将品人与品文融为一体。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鉴赏论专篇(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和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钟嵘《诗品》),还出现了各种艺术种类的识鉴与品藻(如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庾肩吾《书品》等)。概言之,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鉴赏理论有两大内容:鉴赏才性论与鉴赏方法论。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怎样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的?
文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时代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文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理论范畴的形成及演变之中。 言意之辨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系辞上》既讲“言不尽意”,又讲“立象以尽意”;而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正是在讨论《易传》“言—象—意”之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作卦”(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尽象,意为象之内涵,象为意之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尽言,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从“解卦“(接受)的角度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舍弃了名言和卦象,当然无从得“意”;但是,若滞拘于名言和卦象,也无从得意。王弼依此方法,将汉易象数之学一举而廓清之,汉代经学转为魏晋玄学,其基础由此而奠定矣。 得意忘言不仅为解读精典之新法,而且为正始玄学之要义。正始玄学的王弼、何晏兼综名理,会通儒道,注重本体之宗旨;竹林玄学的嵇康、阮籍越名任心,旷达奔放,追求天地之和美,尤其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论音乐亦本“得意”之旨。就文学理论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用心的是西晋陆机。陆机自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文赋》专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物—意—文(言)”之间的关系。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又一位诗人,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正是玄学家不为繁琐经学所束缚而轻言重意的审美态度。后来刘勰讲“文外之重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均含有对“言外之意”之美学旨趣的推崇和追求。

第2题:

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最重要的表现是()。

  • A、古诗
  • B、胼赋
  • C、文学总集
  • D、文论

正确答案:D

第3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A.佣书与书铺的图书贸易活动
B.私人藏书的繁荣
C.佛经的翻译与传播


第4题:

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文论代表著作的是()

  • A、《文心雕龙》
  • B、《文赋》
  • C、《文镜秘府论》
  • D、《典论·论文》

正确答案:C

第5题: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集大成著作。

  • A、《诗品》
  • B、《照明文选》
  • C、《文心雕龙》
  • D、《玉台新咏》

正确答案:C

第6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1)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2)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3)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置
(4)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第7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正确答案: (1)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3)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4)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第8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传播扩大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佣书与书铺的图书贸易活动。
2.私人藏书的繁荣。
3.佛经的翻译与传播。


第9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佛教兴盛的表现。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域达到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以下四点:
(1)是信众极多。于阗国老百姓才几万人,而和尚就有万人之多。一个瞿摩大寺,有和尚30000,就餐时,需击鼓集合。龟兹是当时佛教中心之一,有僧众1万余人。
(2)是佛像雕技高超,寺塔华丽。如于阗佛像雕塑技艺绝伦,有的飞金神像高达十多丈;百姓之家,门前都修小佛塔,小的也有三丈多高,在上面建有僧房,以供云旅四方的僧人居住。
(3)佛事活动频繁。各国僧众天天烯香念经,月月道扬,年年举行盛大的佛会。
(4)是高僧辈出,西域与中原相互影响。西域的佛教热潮迅速东传,内地成千上万的僧人西行取经,“丝绸之路”上,僧迹不绝。曹魏时的朱士行、西晋的竺法护、僧建,后秦的法显、智猛,刘宋的昙无竭,北魏的惠生和宋云等等是西行僧人的代表。他们为弘扬佛教文化作出了贡献。同时,西域高僧到中原说法、译经者也不少。有被后赵皇帝宠信而称为大和尚的佛图澄;尤其是精通梵文和汉语的龟兹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极为深远。

第10题: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第一,作家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和系统的作家论专章(刘勰《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和《才略篇》)。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以“才性之辨”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有新意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第二,创作论。与汉代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不再以取悦皇帝或巩固皇权为旨归,而以个体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愉悦为目的;不再看重政教伦理性之“言志”,而看重感性生命以及个性化之“缘情”。文学创作的新面貌新主题,直接酿成文学理论的新观念新思想。
第三,鉴赏论。魏晋南北朝的鉴赏论受玄学清议(即人物品评)影响,将品人与品文融为一体。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鉴赏论专篇(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和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钟嵘《诗品》),还出现了各种艺术种类的识鉴与品藻(如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庾肩吾《书品》等)。概言之,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鉴赏理论有两大内容:鉴赏才性论与鉴赏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