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题目
多选题
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对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B

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取证证人死亡,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

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D

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AD
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是共同实施故意犯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是故意杀人的共犯。可以排除B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达到了既遂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本题中.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的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达到了既遂状态,甲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因此可以排除C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D。

第2题:

行为人在实施强盗罪过程中,其行为方法又触犯了故意杀人罪,行为人应认定为构成()

A、强盗故意杀人罪

B、故意杀人罪

C、强盗罪

D、过失致人死亡罪


参考答案:A

第3题:

关于撞倒金某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B.李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C.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

D.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BCD
92.答案:B、C、D 考点:交通肇事罪讲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的规定,李某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虽然李某事先有杀害金某的预谋,但并没有故意以交通肇事的方法去杀害金某,因此李某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孙某自然也不能成为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第4题:

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B.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
C.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
D.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A项,仅在行为人有杀人故意,且系杀人行为造成死亡结果时,才能认定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如果出于伤害故意的前两刀造成致命伤,出于杀人故意的后两刀不是致命伤时,因为后两刀不足以杀死被害人,死亡结果不是故意杀人行为造成的,而是前面的故意伤害行为造成的,则对后两刀的行为就只能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故A项错误,不当选。
B项,如果是心生杀意后又砍两刀的行为造成了致命伤,对此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既遂处理。故B项错误,不当选。
C项,哪一刀造成了致命伤,对定罪量刑具有重要影响,涉及行为人的实际利益。因此,应尽可能地通过鉴定制度来查明到底是哪一刀造成了致命伤,不可以简单推定哪一刀造成了致命伤。“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这一推定过于随意,缺乏科学根据。故C项错误,不当选。
D项,由于无法查清是哪一刀导致的致命伤,所以,既不能对前两刀认定为故意伤害既遂,也不能对后两刀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对前两刀和后两刀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未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由于杀人的故意包含着伤害的故意,杀人的行为包含着伤害的行为,所以,可以将甲主观上整体评价为伤害的故意,客观上四刀整体评价为伤害行为,甲以伤害的故意,实施的伤害行为导致被害人的死亡,因此甲的行为可被评价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故D项正确,当选。

第5题:

第 33 题 甲准备杀死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乙。甲打算先给乙吃安眠药,等乙熟睡后,将乙用绳子勒死。但还未等甲实施绞杀行为,乙就因吃了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考点]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答案及解析] B。行为人本来想实施两个行为,来达到犯罪目的,但当其实施第一个行为后,就提前实现了自己所预想的犯罪结果。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在本题中,对于故意杀人行为而言,甲给乙吃药的行为,显然已经是着手,故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第6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正确答案】BCD 
【答案解析】想象竞合犯,是指一行为在表面上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本题中,甲出于杀死乙的一个故意,实施了开枪射杀乙的一个行为,却产生了乙重伤和丙死亡两个结果。从表面上看,甲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个罪名,而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是择一重处断而不实行井罚,而故意杀人罪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选项A正确。那么,选项B、C、D不符合想象竞合犯的基本特征和处断原则,因而错误。 

 

第7题:

关于撞倒金某的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孙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B.李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C.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D.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正确答案:BCD
本题考点是交通肇事罪。《刑法》第133条规定,孙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李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虽然李某事先有杀害金某的预谋,但并没有故意以交通肇事的方式去杀害金某,因此,李某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孙某自然也不能成为故意杀人罪的共犯。因此,本题答案是BCD。

第8题:

张某意图杀害王某,晚上乘王某在文娱室打扑克之际,放了一把火,结果不但烧死了王某,并烧伤了一起打扑克的李某,赵某,还烧毁了文娱室和靠近文娱室的几个房间。关于张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成放火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构成放火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答案:C

第9题:

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欺骗他人捐献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B.强迫他人捐献器官,具有致人死亡危险的,应当认定为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C.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D.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致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非法组织人体器官买卖罪的刑法规定。《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欺骗、强迫、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以及摘取未成年人器官四种情况,按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处罚。因此B选项有误。

第10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 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答案:B,C,D
解析:
。甲的行为构成想象竞合犯。甲在杀死乙的犯罪意图支配下开枪射击乙,导致乙重伤和丙死亡。其结果同时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个罪名,符合刑法理论上想象竞合犯之规定。根据“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只有选项A的说法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