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和谐校园”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左右。

题目
问答题
请以“和谐校园”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左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和谐校园”,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800字左右。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校园是学生每天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老师像园丁一样辛勤地耕耘着。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习和教授知识。因此,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给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学生知识的雨露,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互相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有利于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另一方面,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良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吸引每一个学生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以此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第2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第3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第4题:

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终身难忘的表扬
  在初二时来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春游”。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向着我了.他们眼里是惊奇的目光。而我也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语文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给全班同学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我因此找到了自信.原来自己并不是十分没用,我也能够有同学不及的地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写周记,然后是写日记,每天要自己写出五百字的东西来,然后就是每天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就写上一句评语或者给一个优秀的字样,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到了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任教的六年时间里。我的日记本共有五十多本。
  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那些回答问题有偏差、学习上老是出错的同学,我们老师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批评或粗暴训斥,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罩上一层自卑的阴影,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为我们老师.何必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呢?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可能会成就学生的一生,造就无数个“牛顿”、“爱因斯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直到出现错误时,不要埋怨,不要横加指责,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扬起自信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张扬师生个性的天地,我们的教育必将散发出绮丽的光芒。

第5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
  免费师范生政策作为2007年度我国教师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出台就饱受争议,有批评也有赞誉。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本身也存在着制度缺陷,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实施效果。因此,在招生、培养、就业环节上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予以完善是必要的。
  招生是入口,也是选才环节。该环节设计应集中体现在招生方案的设计上,具体涉及招生指标和招生方式两个方面。首先,就招生指标而言,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全部实行免费;二是部分实行免费。就目前全部实行免费的政策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那些有志于献身农村教育的学生提供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可能将一部分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只是不愿意去中西部或农村地区的优秀学生挡在了师范专业门外,从而无形中失去获得一批好生源的机会。因此,在师范专业招生指标上应当允许免费与非免费并存,至于免费与否由学生竞争并自主选择。其次,就招生方式而言,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免费指标分至各省,直接招收免费师范生;二是开始不分师范与非师范而按大类招生,入校后经过面试和考试等方式选拔师范类学生,入选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接受免费或缴费教育,选择免费者则要与学校签订相关合同。
  培养是育才环节。要重视和加强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的建设,创新教师教育新体系,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培养方案,率先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免费师范生政策来说,学校还应当针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作出特殊考虑,如应针对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状况等。
  就业是出口,即用才环节。师范生在接受完免费的师范教育后,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到基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支教或从教一定年限是合理的。对此,双方应在入学阶段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以合同形式确定(如服务年限、就业区域、学校类型等)。同时,还应分别明确国家、原就读学校和接收地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如国家应当负责承担支教学生的基本工资和医疗保险福利,从而保障支教毕业生的基本工作生活,以利于他们安心任教;原就读学校应对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提供信息与便利(如报考教育硕士时优先录取等);接收地政府和学校应当用好这些毕业生并发挥他们的应有作用,同时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对于服务期满后这些毕业生如果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任教的话,这些条件是否继续享受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我国刚刚起步。这一政策的出台,对于培养优秀的师资、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项政策刚刚推行,所以我们尚不能对其作出确切评价,需要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时评价、总结经验,进行不断调整,从而使这项政策逐步完善,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第6题:

请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未曾吝惜过对师者的赞誉。然而谁都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些耀眼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身在其中的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已从教的信心与快乐。那么,教师到底是个怎样的群体?是什么将原本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的教师推到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复杂境地,以致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最大动力?是职业幸福感。那么又是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一、职业压力大——经常处于忙碌又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诸如此类难以计数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承受着无限的挑战。可以说,压力太大时就难言幸福。
  二、信任与尊重危机——教师面临社会的质疑
  2008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历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职业人群在灾难面前人格的高尚与灵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可爱可敬的部队官兵们,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舍弃生命为孩子撑起“安全之伞”的教师们。可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范跑跑”。就在网络等媒体还在对此口诛笔伐、余怒未消之时,又出现了“杨不管”事件。一时间,教师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站到了公众的天平上,经受着一轮轮职业道德的拷问。确实,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样一部分教师,但是每天孜孜不倦、为学生倾心付出的教师,每天默默无闻、为教育奉献所有的教师,毕竟占了我们教育战线的大部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永远都是天下大道,由点及面地看待问题本身就有失科学,“窥一斑而见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三、教师待遇—总是期待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教师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做教书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相较于其他许多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滞后,其生活质量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由它决定的工作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教师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无奈而吃力地推动自己前行罢了。
  四、行动与心态—亟待全方位调整的教师自身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职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第7题: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请以“学生的学习习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说,我们的思想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促成我们的习惯,习惯又塑造了我们不同的性格,性格又让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命运: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回顾这半年来,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
  树立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就要让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为每个学习阶段制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
  记得刚开学时,除了初俊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外,其余的孩子对学习都很茫然,还有更多的学生对自己根本就没抱任何希望,所以一开学班上就出现了严重不守纪律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必须尽快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自己实际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自我激励卡”,让每个学生在卡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座右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让学生寻找一些能激励自己学习的话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预定上学期通过努力后应该达到怎样的一个认知水平,这是近期目标;通过半年的学习,你希望自己获得哪些成功,这是远期目标。这份“自我激励卡”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认真填写,并贴在他们的课桌面上,让他们时时看到自己现实与愿望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自我激励卡”完成后,我让学生亲自设计自己的心愿卡,并写上自己的心愿。心愿卡制作得非常漂亮,几乎所有的孩子的心愿都是考试考个好成绩好回报家长和老师。孩子的每个老师也在他们的心愿卡上写下几句鼓励的话语,孩子的父母为孩子送上殷切的希望。就这样,一张小小的心愿卡,浓缩着父母老师的期望,满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引领着孩子们在学海中翱翔;卡上每一句深情的祝福,都会时刻激励孩子们奋进。激励卡和心愿卡为树立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无论走进哪个班级,我们都会发现班上有各种争星评比活动,这些活动决不流于形式,而是短时期就见成绩的活动。也就是说每个月就会有评选结果,每个月我都会给那些获奖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通过各种形式的评选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在评选活动中,我绝不把眼光只放在好学生身上,让那些后进生望洋兴叹,这对他们的自信心将是一种打击,更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评选活动中,我会不断更换评选条件及内容。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地对待作业,我在班上开展了“我的作业多棒”这一评选活动。两个月的评选对象不同。九月份我评选作业写得最漂亮的前十名同学,为的是在班级中树立认真书写的榜样;十月份我改变策略,评选对象改为作业进步前十名的同学,为的是促进那些书写不工整的学生学会认真书写。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当学生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班级学习氛围也才会形成。
  再次,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
  无论带哪个班,我对学生都有一个要求:各科作业必须按时完成。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到:作业布置一定要适量。其次,我教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写作业。一般语文、
  数学课一上完,语文、数学作业就布置了,学生就知道把有些空余时间“挤”出来完成作业。而属于学生活动的时阎我完全交给他们,我送给他们的一句话是: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痛快。当学生学会如何“挤”时间完成作业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有着你无法估量的潜能。
  最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配合学校“我和好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我设计了一个“读书有感”的小册子,放在书柜里,让学生看完一本书就马上在册子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想。我会定期检查,在写得好的感想后面我画个“★”,并奖红旗贴在墙报上。学生在“读书有感”这本册子上越写越好,由原来的1—2句到后来写一段话的都有,并定期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更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也为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对此,让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精心地去关注、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更会使孩子终生受益。

第8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因为美德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道德养成途径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中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学、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有组织地习得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_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
总之,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第9题: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请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要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当前最亟须解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很基本的道理,或许我们多数教师在E1常教学工作中都会重视这个问题,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之后,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5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用一些最感性的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习也一样,如果一上来就学一些深奥的理论,生涩难懂,就会使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景创设,引起关注
  恰当地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进而产生探求问题所在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良方。
  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方式方法,很多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基于知识能力的限制,对许多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一些问题作为实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讨问题,必然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循循善诱,解放思想
  对学生学习兴趣而言,影响因素是很多的,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朋友间的各种不同因素都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各种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一一去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扭转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到努力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却是能够做到的。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当然.这种思想教育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再以简单的大道理去说服学生,而是要通过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其解决心理症结。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耐心,还要有说服力,并且要持之以恒;当然更需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这样去做。师生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以上是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归纳的地方,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地反思和总结,为进一步搞好课改下的教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0题: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正确答案: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