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题目
问答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与方程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1)试分析方程与算术式的区别。
(2)如果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概念部分的教学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答案:
解析:
(1)方程是等式,又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在方程里的未知数可以参加运算,并且只有当未知数为特定的数值时,方程才成立。与方程不同,算术式是一个式子,它由运算符号和已知数组成,它表示未知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能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培养运用代换思想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运用分析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新授部分教学环节:
①看图写方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同学说出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都有哪些?能根据这幅图片列出方程吗?通过同学回答与老师补充给出答案:知道杯子重l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列出方程来是:100+X=250。
②分组讨论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讨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讨论以后请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以下的观点:
A.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B.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C.100+X=250=100+150,所以X=150。
D.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l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教师给予鼓励并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求未知数X的过程叫解方程。
③自读探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概念
同学们自学课本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请同学回答,教师给予评价鼓励并补充完整: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是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理由:在列方程和学生分组讨论的逐步深入地学习过程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法进行概念的学习与辨析,培养学生的分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判断的能力。)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答案参考视频

第3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识字环节的教学过程并说明意图。


答案:
解析:
(1)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凤、凰”等l2个生字,会写“龙、恩”等10个生字及“凤凰”一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借助插图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初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情。
(3)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初知文意
1.播放泼水节视频资料(或挂图)。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什么节日的场面(生答“泼水节”)
师:泼水节是我国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也是傣族人民向往的热闹的节日。小朋友们,1961年的泼水节可不一般呀!为什么呢(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2.初读课文。
师:到底多么令人难忘呢让我们打开书开始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枫叶”上的注音,用铅笔把拼音标注在课文的生字头上。然后多读几遍,会认了,就擦掉铅笔写的注音。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或挂图)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到不认识的字。
二、自主分类认读,尝试认字
1.大家的生字都会认了吗师用生字卡(或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自主尝试识字。学生不会认的带上拼音再读。
(1)哪些字你见过在哪里见过呢抽生读,全班读。
(2)你觉得最容易认的字有哪些抽生认,全班读。
(3)你觉得哪些字最难记难记的字多读几遍,思考如何记住它,再与全组交流识字方法。
(4)哪些生字所代表的动作你会做生做一做,再读。
(5)哪些生字组成的东西你见过说一说,再读。
2.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发音不准的地方,提示出来,再教读。
【设计意图】
12个生字,数量看起来较多,但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就能化难为易。有的字见过面,有的容易认读,这些就不需花太多力气;剩下的是学生觉得较难认的,我们可以多花时间,用多种方式帮助识记,比如做一做动作.说一说词句,这样就能突破难点。
三、朗读片段,检验生字认识情况
师:刚才学的生字在词中、句中还会认吗
1.生词卡认读。
词卡呈现:

2.在句子中认读。
师:这几句话。看谁读得更流利。
周恩来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生字加粗或变红)
3.自由读书,检验课文的字都会认了吗
4.边读书边想,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在文中找到答案;还不明白的,可以向同桌提问。
5.哪一段你喜欢读,读给同桌听。
6.哪一段你觉得难读,请教班上的同学读一读,再自己多读几遍。
【设计意图】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只有将汉字及时纳入词中、句中,并在语言环境里会认会读,才算真正“会认”.这样的识字也才有真正意义。
四、自主观察.写字练习
1.师呈现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复习。
2.生观察第一、二排的6个生字,觉得哪些字不好写,哪个笔画不好写,同桌讨论。
师:我发现这6个字都有“点”,它们的写法和位置都不一样。大家观察观察,再讨论讨论,看能发现些什么
(“恩”的下部分“心”,三个点笔势都不一样;“寿”“特”两字都有“寸”,可是“寸”的点的位置不同。)
3.观察讨论后,师范写,生试着练写2个生字。
【设计意图】
学生书写质量高低往往与动笔前的观察水平相关联。因此,写字指导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观察,耐心观察。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学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 试拟定教学目标。
(3) 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 设计“节奏练习”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1)歌曲特点《火车开啦》,大调式,一段体,有四个乐句组成。全曲的节奏简单、明快,旋律多为级进,流畅上口。歌曲一开始就采用火车开动时“咔嚓咔嚓”的声响的象声词,第二句又采用完全重复的手法;第三句在高音区进行,配以舒展的节奏,与前面的乐句形成对比,好像火车在迅疾地飞驰,也表现了火车司机在开动火车的自豪感;最后一个乐句先在大调式主和弦上分解进行,而后级进下行至 C 大调主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二分、四分与八分音符的不同,并能了解相关火车规则,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歌曲《火车开啦》,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树立乐于助人、遵守火车制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采用欣赏法、互动法和小组合作等方法,了解歌曲的节奏。
知识与技能: 准确并快速唱出歌曲的节奏时值,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演唱时值的不同;并能有情感地完整演唱歌曲。
(3)节奏练习
①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歌曲,并用肢体动作(拍手、跺脚、拍肩等)感受歌曲 2/4 拍的强弱规律。
②学生根据音频演唱歌曲旋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歌曲的主要节奏,引导学生演唱准确。
③教师带领学生想象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场景,采用黑板上所示节奏模仿火车的声音。
④教师与学生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请学生思考:在火车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情的怎样的呢?学生发言(开心、激动、幸福、愉快)
⑤教师带领学生带入情感,引导学生用弹性、跳跃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
⑥请学生分小组为歌曲创编歌词进行演唱,并配以相应的动作,请小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会先带领学生演唱歌曲旋律,感受歌曲的节拍强弱规律;之后,我会让学生跟音频演唱歌谱,并将典型的节奏写在黑板上;接着我会请学生用黑板所示节奏演绎火车开走与到站的声音;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可以用弹性、跳跃的声音来表达歌曲欢快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5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脚底接地滚球”的教学重点、难点。
(2)若指导水平二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中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答案:
解析:
(1)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停球部位及推拨球的部位、方向。
教学难点:停球时间及推拨球的力量、速度。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脚底接地滚球的动作方法,初步掌握脚底接地滚球的动作技能,会在跑动中运球。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80%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掌握接地滚球的动作;发展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心理感受,提高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3)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一:球从脚底漏过。
【纠正方法】在练习过程中用语言提醒学生主动断来球方向,并掌握好触球部位离地面的高度。
易犯错误二:将球卡死在接球地点
【纠正方法】触球的部位不应该太高。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10分)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10分)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答案:
解析:
(1)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的色彩(是色相环中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为在24色相环上任选一色,与此色相距90度,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如:红色与黄橙色、蓝色与黄绿色等。同类色是按明度来区分的,邻近色是按色相区分。同类色的差别在于明暗程度,邻近色在于色彩的相差。(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相近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色彩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①感知、体验色彩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图片由几个主要颜色构成?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展示色相环,提出问题:这几个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邻。
【设计意图】
图片与色相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色彩,感受邻近色,从而为学生认识邻近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A.认识邻近色
教师继续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邻近色?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色相环中相邻近的、在9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称为邻近色。
如:黄一黄绿一绿、红一橘红一朱红、蓝一天蓝一普蓝。
B.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寻找生活中的邻近色,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回答: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室内设计、建筑。
继续提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①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尝试局部模仿练习。)
②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调色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色彩的运用,并结合实践掌握色彩的调色规律。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①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总结评议。
②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重难点。
复习对比色,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设计意图】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最后小结,加深记忆并做好作业布置。

第7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制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答案:
解析:
(1)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算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除法没有意义。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新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每天应该跑多少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同学们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两个方面。
重点讲解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列竖式的方法探究被除数是小数时的竖式列法。
②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位上?
③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应该怎么办?与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并用乘法验算。
总结拓展:教师通过例子与同学们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

第8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本歌曲的特点。
(2)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红眼睛绿眼睛》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歌曲。歌曲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概括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易为学生所接受。歌曲为五声宫调式,结构方整。由上、下两句组成。上句为四个小节,下旬除第四小节稍作变化外,还增加了两个小节,作为扩充,完满地结束全曲。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音乐和游戏中体验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纸牌游戏进行互动。了解交通规则,培养参与意识,增加公共常识。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轻松愉快地边唱边表演歌曲。
(3)导人环节: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学是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的?
学生自由回答。(走路、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家长开车送等)
师:在城市的街道和公路上行走,应注意行人靠右、大人带着、走人行横道、注意看车、看红绿灯信号等。在城市交通里,红绿灯是警察的帮手。与警察共同指挥交通秩序,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红灯和绿灯各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红灯亮时,车辆行人停止通行,绿灯亮时,车辆行人通行等。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首歌曲轻松了解红绿灯。
引出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问答式的方式进行导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直接简单地进行了此课的导人,激发学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回答,同时很轻松的引出这节课的主题。

第9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
(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
(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答案:
解析:
(1)同类色指色相性质相同,但色度有深浅之分的色彩(是色相环中15。夹角内的颜色);邻近色为在24色相环上任选一色,与此色相距90度,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如:红色与黄橙色、蓝色与黄绿色等。同类色是按明度来区分的,邻近色是按色相区分。同类色的差别在于明暗程度,邻近色在于色彩的相差。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3)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相近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不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导入,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色彩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①感知、体验色彩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图片由几个主要颜色构成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展示色相环,提出问题:这几个主要颜色在色相环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相邻。
【设计意图】
图片与色相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色彩,感受邻近色,从而为学生认识邻近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A.认识邻近色
教师继续展示色相环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什么是邻近色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在色相环中相邻近的、在9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称为邻近色。
如:黄一黄绿一绿、红一橘红一朱红、蓝一天蓝一普蓝。
B.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寻找生活中的邻近色,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回答: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的色彩搭配、室内设计、建筑。
继续提问:这些色彩搭配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的感觉。
【设计意图】
本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使学生融入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①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
(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尝试局部模仿练习。)
②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调色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色彩的运用,并结合实践掌握色彩的调色规律。
活动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①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交流评议。
教师总结评议。
②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回顾本课重难点。
复习对比色,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设计意图】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最后小结,加深记忆并做好作业布置。

第10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照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分)

(2)如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乃哟乃》歌曲特点:
《乃哟乃》是一首简短的土家族民歌,旋律简单但不单调,表现了土家族儿童欢乐开朗的性格。整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两个特点:①只用了“do mi sol”三个音组成,而且每个乐句的句尾最后一小节都是“sol mi do”顺序,音高节奏完全相同。②节奏简单,只出现了四分与八分音符。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②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和合作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初步听辨高音和低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唱出节奏和歌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3)导入环节:
①看!土家族到了。课件展示:土家族的服饰、吊脚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教师随着课件的播放简单介绍图片内容。 (大家快看!这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服装,漂亮吗?这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山寨,真是个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的好地方;这是他们的住房——吊脚楼;这是土家族名扬海内外的手工艺品——织锦;看!土家姑娘在采茶;这是土家族最热闹的传统节日——社巴节;在这盛大的节日里,土家族的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摆手舞,多热闹啊!大家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这是土家族人在以古老的形式庆祝丰收呢!)背景音乐为土家族乐曲。
②土家族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就是用“do mi sol”三个音符编写的,既然我们来到了土家族,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乃哟乃》音频。
③你们听到歌中土家族小朋友在向我们打招呼吗?他们在说:“乃哟乃!乃哟乃!” 在土家族的语言中,“乃哟乃”是快来的意思。我们也学着说一说。其实,聪明的土家人在“乃哟乃”的基础上,还创造了许多类似的语言。像“乃乃哟”和“乃哟嗬”,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热闹的气氛和幸福快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音乐课堂,并将本课的主要节奏隐藏于律动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