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基本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基本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以()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A.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参考答案:B

第2题:

我国的公务员同西方国家一样,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A

B



第3题:

西方大国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是()

A.美国

B.意大利

C.法国

D.英国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述中法两国建交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58年,戴高乐执政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的控制。法国一直坚持建立独立的核力量,这也是法美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焦点之一。法国在成为有核国家之前,拒绝接受美国的核保护和美国提供研制。1960年2月,法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为有核国家,美国仍然想控制法国。法国拒绝在美苏炮制的部分禁止核试验等条约上签字,继续独立自主地发展核力量。法国毅然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一体化机构,在古巴、柏林危机中都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法国的这些外交行动,是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沉重打击。戴高乐说,既然美国不能为距它一墙之隔的古巴而战,那么也一定不会为距离它5000公里以外的西欧而战。他认为美国靠不住,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法国不会听命于任何人。有人称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
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
法国长期以来同台湾保持有外交关系,但是一直比较冷淡,仅维持代办级关系。而对中国,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是早就有民间往来。在5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民间团队就访问过法国。1959年,联大讨论西藏问题时,法国投了弃权票。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国也未公开攻击中国。1959年,法国人说,14年一直末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错误。戴高乐说:“15年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一个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戴高乐言论集(1958·5一1964·l)》,494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他认为,没有中国的参加,就不能办成任何大事。当然,法国同中国建交也有自己的目的。60年代初,由于美法矛盾上升,法国同美国拉开了距离。中国当时同美国处于敌对关系之中。同中国建交无疑会增加法国在同美国的抗衡中的力量。出于对外战略利益的需要,法国需要立即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法国人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是比较实际的。法国人说,蒋介石代表着过去,而毛泽东则有一股无穷和令人着迷的力量,他正在使沉睡百年之久的国家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正因如此,戴高乐说,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并让它了解我们,我们应当承认它。
3、中国采取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
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中间地带是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第二个中间地带是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毛泽东认为,西方国家不是铁板一块,西欧同美国不一样。1964年1月,毛泽东对来访的法国议会代表团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也不是你们的党。我们反对资本主义,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但还是可以合作。毛泽东还认为,法国同中国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对我们的控制,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需要加强往来。陈毅在1963年讲,作为第二中间地带的整个西欧,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要求摆脱关国控制的,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间接同盟军。
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
从政治方面看,中法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对两国在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从经济方面看,法国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两国经济有互补性。从安全看,两国当时都在反对美苏的争夺,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两国携手对西欧和亚洲的安全与和平会起到中要作用。
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中法外交关系的建立打开了通向建立超越对抗、发展合作的道路,对中国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5题:

试述中法建交的基本过程及原因。


正确答案: 法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大国,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中法建交具有重大意义。基本过程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法国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当局保持所谓“外交关系”,参加侵朝战争,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中法之间基本上只有民间往来。到五十年代后期,贸易、技术合作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逐步有所扩大。1958年戴高乐将军重新执政,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戴高乐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忽视中国的存在,他开始逐步改善对华关系。然而,当时中法关系的发展存在着阿尔及利亚战争的障碍。法国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对阿进行殖民战争,陈毅外长表示,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止。1962年,阿赢得独立,战争结束。从1963年起,戴高乐将军加紧了中法建交步伐。当年10月,他授权法国参议员、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一封亲笔信前来中国,代表他同中国领导人商谈两国关系问题。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同富尔先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此后,中法双方代表在瑞士伯尔尼就建交的具体事宜进行谈判。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谈判,中法两国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根据双方事先的协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月28日奉命就中法建交发表声明,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作为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谈判并且达成两国建交的协议的。按照惯例,承认一个国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着不再承认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推翻的旧的统治集团。”在此之下,台湾当局撤走了它驻法国的“大使馆”。中法建交的原因主要有:(1)中法双方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将军执政时期,有人形容法国的外交是我行我素的外交。中法建交前,美国曾多次同法国接触,并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中建交,但法国政府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中国政府一起积极推进两国关系正常化。(2)法国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对华政策。50年代末以来,法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没有攻击过中国。(3)中国采取了区别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六十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认为亚、非、拉三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第一中间地带”;而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属于“第二中间地带”。1974年,毛泽东又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把原来美、苏争夺的两个中间地带,作为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二、第三世界,从而把西欧、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单独列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范畴。中国与法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反对别人的控制,二是两国需要在经济、文化方面加强往来。(4)中法双方利益的需要。在政治上,中法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两个国家,两国建立稳定的双边关系对世界有利,特别是反对大国干涉国际事务方面意义更大;经济上,法认为中国是个能容纳23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安全方面,两国都反对美苏争夺,反对别人的控制,在维护亚洲、欧洲乃至世界和平方面互相支持。

第6题: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8-166/167


答案:
解析:
(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总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第7题:

试述我国七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中国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外交政策逐渐进行调整,努力制止外交事务中的极“左”行动,力争扭转我国外交孤立、被动的局面。60年代末苏联的扩张主义倾向突显,尤其是1969年春中苏珍宝岛冲突,使中国感觉到其安全已受到苏联直接的严重的威胁。另外,当时国际战略形势为“苏攻美守”的两极争霸态势,美国有同中国联手合作的可能和必要。所以,中国也愿意改变同美国长期对抗的局面,以适应抗御苏联的战略需要。在这种背景下,1973年基辛格访问中国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构想,即按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并团结这条线以外的国家(一大片),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这项政策使中国能够成功改善与美国关系并最终与其建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打开了与日本和西欧各国政府来往的门户;并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又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其他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对亚非拉国家有了新的认识,即认为它们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第三世界”,而且中国自己也是第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突出了第三世界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席把第三世界看作是世界范围内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根据这一战略思想,中国明确地把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及其重要内容,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蓬勃发展。这段时期的中国外交特点是,注重从国家利益出发,减少了意识形态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政策的核心是联美反苏。这一政策的制定使中国减轻了苏联的威胁,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对苏联霸权主义进行遏制。

第8题:

1971年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是()

A.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参考答案:D

第9题:

试述中美建交的主要过程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正确答案: 中美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北京时间)在各自首都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两于1979年月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这是中美双方经过共同努力和认真坦率的谈判,在美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断交、废约和撤军”建交三原则,中方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也采取灵活作法的情况下达成协议而取得的成果。然而,在对台关系上,美政府在建交公报中承诺“美国人民与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的同时,却在建交初期以“不抛弃老朋友为由,制订违反建交公报原则,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并在1980年向台湾突击出售大量武器,这给中美两随后在台湾问题上的争执留下了隐患。总的来说,中美建交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首先,是中美结束敌对关系的过程(1949—1972年)。朝鲜战争的胜利对中美关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对双方于1955年8月1日开始的、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产生了积极作用。尽管大使级会谈取得的唯一成果是双方签署了平民回国的协议,但中美都通过该正式渠道表明了各自的立场,如美方强调不希望孤立中国,准备派高级使节访华等,中方则强调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等。1970年—1971年,中国利用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及邀请美乒乓球队访华等渠道,加强了与美方的沟通。1971年7月9日,美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后来的《上海公报》定了基调。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政府于2月28日签署了《上海公报》。尼克松此次访华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中美20多年的敌对历史的结束,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并为后来双过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它同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还有利地推动了我与西国家的关系。其次,是双边关系徘徊的过程(1972年—1978年)尼克松访华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美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官方关系的突出发展成果是1973年达成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的协议。然而,自福特74年8月上台后,由于美利用中国搞均势外交,美国内政局的纷争及台湾问题等情况,中美关系处于徘徊境地。1977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务卿万斯时提出了中美建交的“三原则”,即“废约、撤军、断交”。此时,双方都更加明确了对方的立场。最后,是双方建立外交关系的阶段(1978—1979年)1978年5月,卡特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这表明美接受了我提出的建交三原则。7月初,双方代表在北京开始建交谈判。经过半年的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如下协议。第一,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第二,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际,美国政府宣布立即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职979年4月1日之前从台湾和台湾海峡完全撤出美国军事力量和军事设施,并通知台湾当局终止《共同防御条约》;第三,从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协议的基础上,双方于1978年12月26日晚发表了《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后访问美国。中国与美国建交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有:1,使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冷战期间,美苏的战略对峙由于中国地位的上升而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美苏双方在对国际重大问题上不能再一意孤行,彼此都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为自身的利益服务;2,大大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中美建交本身就说明了美对中国地位的重视。一些西方国家也不断加强了对华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格局也由两超级大国主宰世界命运,逐步向多极世界发展;3,大大加强了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中国历来奉行和平、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与大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无疑极大地增强了国际间爱好和平的力量,这对于全球的稳定及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第10题:

试述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基本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七十年代,中国同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七十年代初期出现了西欧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高潮(第三次建交高潮)。1970――73年,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希腊、卢森堡和西班牙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英国和荷兰先后同中国签署了关于两国从代办级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同年,联邦德国外长访华,两国达成了建交协议。1979年,葡萄牙和爱尔兰也同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至此,中国已同西欧2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5年,中国同欧共体建立了正式关系。七十年代,中国与其它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发展。1970年,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这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2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工党政府上台,先后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9月,中日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9年1月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不正常状态。七十年代我国同西方国家完成建交过程的主要原因有:1、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不再认为与这些发达国有实际的利害冲突,而认为它们像第三世界一样,是美苏超级大国竞争的牺牲品和能够与之进行对话、联合的潜在伙伴。战后相当长时期,西方国家的绝大多数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它们开始坚持自己的权利,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自主倾向。中国把这种独立的现象看作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继承了60年代提出的第二中间地带的观点,把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列为第二世界,作为争取合作,共同两霸尤其是苏联霸权主义的对象。2、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需要。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到需要借重对方,抗衡苏联,互相支持,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3、中国与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经济合作发展较快。七十年代,中国放弃了六十年代“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重视国内现代化建设,而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困扰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都有加强经济合作的愿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把这些发达国家作为重要对象之一,加速开展中国同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4、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中国同其它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扫清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