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篇有哪几种下利证?其主治方剂各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少阴病篇有哪几种下利证?其主治方剂各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

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

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

D、风热证

E、风寒证


答案:A

第2题:

少阴病分为哪两大证型?其治则与代表方剂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少阴病主要分为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两大证型。
寒化证治宜回阳救逆,以四逆汤类方为代表方剂;少阴热化证治宜育阴清热,以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剂。

第3题:

吴茱萸汤主治虚寒下利,见于

A、太阳病

B、太阴病

C、厥阴病

D、少阴病

E、阳明病


参考答案:D

第4题:

少阴病篇有哪几种下利证?其主治方剂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少阴病篇下利证共有八种:
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下利,治以四逆汤;
②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下利,治以通脉四逆汤;
③阴寒内盛,格阳于上之下利,治以白通汤;
④阳脱阴竭,寒热格拒之下利,治以白通加猪胆汁汤;
⑤肾阳亏虚,水气泛滥之下利,治以真武汤;
⑥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之下利,治以桃花汤;
⑦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之下利,治以猪苓汤;
⑧热结旁流,火炽津枯之下利,治以大承气汤。

第5题:

小建中汤主治何病证?其辨证要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睥不和证。以腹中拘急时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第6题:

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四肢厥冷,脉微细,其证型是( )

A.太阴病证

B.少阴寒化证

C.厥阴病证

D.少阴热化证

E.少阳病证


正确答案:B

第7题:

具有桂枝、茯苓的方剂有哪些?各主治何病证?


正确答案: 茯苓、桂枝是仲景常用对药,二者配伍具有通阳利水作用。《金匮》一书中具有茯苓、桂枝的方剂:候氏黑散、苓桂草枣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茵陈五苓散、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肾气丸。
(1)候氏黑散。其功效为清肝化痰,养血祛风,主治中风夹寒之证。
(2)苓桂草枣汤。其功效为培土制水,通阳降逆,主治误汗后阳虚饮动,欲作奔豚之证。
(3)苓桂术甘汤。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主治狭义痰饮之饮停心下证。
(4)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其功效为补虚除饮,散结消坚,主治膈间支饮服木防己汤后仍有痞坚者。
(5)五苓散。其功效为化气利水,主治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证。
(6)桂苓五味甘草汤。其功效为敛气平冲,兼以化饮,主治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冲气上逆之证。
(7)防己茯苓汤。其功效为通阳化气,表里分清,主治皮水阳郁证。
(8)茵陈五苓散。其功效为利湿清热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证。
(9)茯苓泽泻汤。其功效为健脾利水,化气散饮,主治呕吐饮阻气逆证。
(10)桂枝茯苓丸。其功效为化瘀消癥,主治宿有癥积,血瘀气滞,血不归经,下血不止证。
(11)肾气丸。其功效为补肾益阴温阳,主治肾虚而致虚劳腰痛、消渴、转胞、痰饮、脚气。

第8题:

患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四肢厥冷,恶寒,但欲寐,脉微细,可诊断为

A、太阴病证

B、少阴病证

C、厥阴病证

D、少阴寒化证

E、少阴热化证


参考答案:D

第9题:

少阴病下利的汤证有()。

  • A、四逆汤证
  • B、桃花汤证
  • C、白通汤证
  • D、桂枝人参汤证

正确答案:A,B,C

第10题:

少阴寒化证具体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寒化证是少阴病的主要病变类型。多由少阴心肾阳气素虚而邪入少阴从阴化寒;或因他病(如三阳病,太阴病等)误治失治损伤少阴阳气,而邪入少阴所致。临床又根据阳虚程度及兼夹邪气之异,分为以下六个证型:
①阳衰阴盛证:见于323、324、353、354、389等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呕吐、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②阴盛格阳于外证:见于317等条。由少阴阳气极虚,阴寒极盛,格拒虚阳浮越于外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外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③阴盛格阳于上证:见于314、315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上假热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若服阳药后发生格拒,而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予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咸寒反佐益阴。
④阳虚寒湿身痛证:见于304、305条。由少阴阳虚,寒湿内盛,留滞于筋脉骨节所致。临床以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舌淡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予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止痛;同时还可配合温灸法。
⑤阳虚水泛证:见于316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化,水气内停外泛所致。临床以身体浮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头眩心悸,身目闰动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微细为辨证要点。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
⑥阳虚滑脱不禁证:见于306、307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摄,大肠不固,滑脱不禁所致。临床以泄利稀薄,滑脱不禁,或便下脓血暗淡,腹中隐隐作痛,畏寒怯冷,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微弱等为辨证要点。治以桃花汤温阳涩肠,固脱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