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病例摘要: 方某,男,47岁 。干部 。 患者有11年胃病史,每于秋冬季好发作 。近2年来曾出现3次吐血和黑便,曾在市某医院作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 。就诊前一天饮酒较多,而后胃痛逐渐加重,自服法莫替丁疼痛稍缓解,次日晨自觉胸闷,恶心,随即吐出咖啡样液体约150ml,夹有食物残渣 。家人即刻送往医院诊治 。刻下症:脘腹胀满痞闷,口臭,大便色黑成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血压:130/80mmHg,大便潜血:(++++)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方某,男,47岁 。干部 。 患者有11年胃病史,每于秋冬季好发作 。近2年来曾出现3次吐血和黑便,曾在市某医院作胃镜检查,诊为"胃溃疡" 。就诊前一天饮酒较多,而后胃痛逐渐加重,自服法莫替丁疼痛稍缓解,次日晨自觉胸闷,恶心,随即吐出咖啡样液体约150ml,夹有食物残渣 。家人即刻送往医院诊治 。刻下症:脘腹胀满痞闷,口臭,大便色黑成形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检查:血压:130/80mmHg,大便潜血:(++++) 。 答题要求:1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 .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咳血相鉴别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18岁。患者平素纳少,食多则胃胀,常倦怠乏力,2009年8月1日因腹部疼痛就诊。现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积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腹气不通,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消食导滞。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山楂10g,神曲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莱菔子10g,连翘10g,白术10g,党参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工人。患者3个月前因工作原因出现入睡困难,需1~2小时入睡,服用养心安神药物可有所改善。近2周上述症状加重,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梦多,胸闷纳差,时感恶心,白日头昏不适。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入睡困难3个月,加重2周,诊断为不寐。水湿痰饮内停,痰郁化热,痰热上扰,而见寐差梦多;痰阻中焦,脾虚运化失职,故见胸闷、纳差、呕恶;痰浊上扰清窍,而见头昏不适。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扰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扰心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黄连温胆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某患者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有时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

A.吐血(胃热壅盛)

B.吐血(肝火犯胃)

C.吐血(气虚血溢)

D.咯血(肺热壅盛)

E.咯血(肺阴不足)


正确答案:A
A

第4题:

病例摘要:冯某,男,20岁,未婚,学生。2014年6月18日初诊。患者1天前出现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现症: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剂名称:大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大黄(后下)10g,芒硝(溶服)15g,厚朴10g,枳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38岁。患者近半年来反复出现排便时出血,血液与大便不相混,无明显疼痛。3天前饮酒后出血加重,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内有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感,重坠不适。口干渴,小便黄。纳可,眠可。苔黄腻,脉濡数。肛门镜检查: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色鲜红。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直肠脱垂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排便时出血间断发作半年,加重3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排便出血,无明显疼痛,且肛门镜示"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故诊断为内痔。湿热下迫大肠,迫血妄行,则大便下血;湿热蕴结,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则痔核肿物脱出;湿性重浊,则肿胀疼痛;口干渴、小便黄、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痔与直肠脱垂的鉴别:直肠脱垂为直肠黏膜或直肠环状脱出,有螺旋状皱褶,表面光滑,无静脉曲张,一般无出血。脱出后有黏液分泌。而痔是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以青壮年占大多数。根据发病部位不同,痔分为内痔、外痔及混合痔。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内痔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下注证中医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剂:脏连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毛某,男,37岁,已婚,教师。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近来胁肋胀痛,口苦口黏。现症: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型诊断:肝胆湿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胁肋胀痛为主症,辨病为胁痛。现症见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有关,其病机为肝络失和;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其表现为饮停胸胁,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治法:清热利湿。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9g,山栀9g,黄芩10g,川楝子9g,枳壳10g,延胡索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摘要:柴某,男,56岁,干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体重近一月来下降8公斤,为求诊治遂来我院。刻下症见:口干口渴,每日饮水约4~5升,纳食不减,大便偏干,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查尿糖(+++),空腹血糖10.1mmol/L。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渴症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多饮、多尿,消瘦1月余。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多饮、多尿、消瘦1月余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为消渴。肺为水之上源,肺胃津伤,燥热内生,故烦渴多饮;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故纳食不减。肺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则治节失职,水不化津,肾关不固,故而尿频量多。胃火炽盛,中土不健,消谷而不化,水谷精微既乏源泉又失输布,机体失于充养,故日渐消瘦。津伤肠燥,故可见大便秘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均为上焦热盛之象。辨证为肺热津伤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消渴与口渴症的鉴别: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口渴有相似之处。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尿甜等症状,一般可以区别。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 中医证候诊断:肺热津伤证中医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剂:消渴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患者1周前出现右足趾红肿紫暗,2、3趾色黑溃烂,有少许分泌物。刻下症见:足部皮肤色红、肿胀,疼痛,伴发热,口干,便秘溲赤,纳呆。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双侧视网膜病变3年,足癣3个月,湿烂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右足趾红肿紫暗溃烂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主症是右足溃烂,有消渴病史,故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坏疽)。患者消渴病史20年,刻诊右足趾红肿紫暗,2、3趾色黑溃烂,伴足红肿胀,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乃一派湿热毒盛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脱疽(糖尿病性坏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鉴别:后者多发生于青壮年,受累血管为中小动脉,一般无高血脂、高血压和其他脏器的动脉硬化病史,可见游离性浅静脉炎的表现,动脉造影呈节段性闭塞,无动脉钙化改变。而糖尿病性坏疽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糖尿病病史,有"三多一少"的糖尿病临床表现,肢体坏疽以湿性坏疽为多,发展迅速,范围较大,但疼痛不剧烈,受累血管为大血管和微血管,化验检查可见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脱疽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毒盛证中医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剂:四妙勇安汤合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10题:

病例摘要:曾某,男,25岁,未婚,无业。2014年3月3日初诊。患者1日前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现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血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剂名称:小蓟饮子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小蓟15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旱莲草9g,木通6g,生甘草梢6g,滑石(包煎)15g,山栀10g,当归10g,蒲黄(包煎)10g,土大黄10g,马鞭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