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的内容及其特征。

题目
问答题
论述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的内容及其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正确答案:
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的主要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贯彻和运用。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解放思想就是指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敢于打破旧的理论和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新的理论和观点,以便推动实践向新的方向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实事求是地探索我国的发展道路;又要思想解放,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2题:

试论述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的相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
解析:
(1)相关内容。 ①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杜威指出,把那些“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多种多样的学科课程只会将儿童统一而完整的生活经验加以割裂和肢解,从而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②教材心理学化。他认为教材应该和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③从做中学。对于教学和课程,杜威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他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杜威认为,应为学生提供“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2)现实意义。 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同时,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这与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但是,杜威将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概否定,仅仅满足于活动课程和个人的经验,这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落后。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课程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将教材的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学科课程为主,保证学生可以学到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以活动课程作为辅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3题:

以达伦多夫为代表的冲突论的分层理论受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影响。()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在社会分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层理论揭示了私有制下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对阶级与阶层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阶级的产生。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
②划分阶级的标准。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主要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与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数量等。
③阶级的内部关系。阶级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与共同的利益,他们的行为表现一致性程度较高。阶级有一个从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在阶级斗争中,同一阶级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阶级意识;同时,阶级内部成员之间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④阶级与阶层。每一阶级内部又分为若干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价值观和政治倾向有所不同。在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阶级存在是私有制社会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私有制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地位与利益不同,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关系,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阶级的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社会历史上最后的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阶级,铲除滋生阶级与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无产阶级本身也将随历史的发展而消亡。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私有制的废除、阶级的消亡是根除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前提条件。

第5题: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正确答案: 1848年以后,随着各国工人运动由幼稚逐渐成熟,马克思、恩格斯也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尤其是《新莱茵报》创办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报刊思想也被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所取代。
1.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必须遵循以科学共产主义为指导的党的政策纲领,坚持党的立场,宣传党的策略纲领,贯彻党的路线。
2.党报应该发扬民主,开展党内批评和监督。
3.党报要充分依靠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第6题: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党的思想路线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认识路线,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和具体体现。

第7题:

论述表皮的分层及其与表皮角化的关系。
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为五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1)基底层附着于基膜上,为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称基底细胞,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染色较浅,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上呈强嗜碱性,有分散和成束的角蛋白丝,也称张力丝。细胞的相邻面有桥粒相连,细胞基底面以半桥粒与基膜相连。基底细胞是未分化的幼稚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新生的细胞向浅层移动,分化成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
(2)棘层在基底层上方,一般由4~10层细胞组成。细胞较大,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圆形。细胞向四周伸出许多细短的突起,故名棘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由桥粒相连。胞质丰富,也含许多游离核糖体,因而也显嗜碱性。胞质内含许多角蛋白丝,常成束分布,并附着到桥粒上)。光镜下能见成束的角蛋白丝,称张力原纤维。电镜下,可见胞质中有多个卵圆形的颗粒,称板层颗粒,直径为0.1~0.5μm,有界膜包被,内有明暗相间的平行板层。这种颗粒由高尔基复合体生成,其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
(3)颗粒层约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位于棘层上方,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胞质内含有许多透明角质颗粒),在HE染色的切片上显强嗜碱性,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电镜下,颗粒没有界膜包被,呈致密均质状。颗粒的来源不明,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在颗粒层细胞内,角蛋白丝与透明角持颗粒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电镜下可见角蛋白丝伸入颗粒中。颗粒层细胞含板层颗粒多,并常位于胞质周边,与细胞膜贴连,将所含的糖脂等物质释放到细胞间隙内,在细胞外面形成多层膜状结构,构成阻止物质透过表皮的主要屏障。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上方,只在无毛的厚表皮中明显易见。此层由几层更扁的梭形细胞组成,在HE染色的切片上,细胞呈透明均质状,细胞界限不清,被伊红染成红色,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细胞的超微结构与角质层细胞相似。
(5)角质层为表皮的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干硬,是已完全角化的死细胞,已无胞核和细胞器。在HE染色切片上,细胞呈均质状,轮廓不清,也易被伊红着色。在电镜下,可见胞质中充满密集平行的角蛋白丝,浸埋在均质状的物质中,其中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细胞膜内面附有一层厚约12nm的不溶性蛋白质,故细胞膜明显增厚而坚固。细胞表面折皱不平,相邻细胞互相嵌合,细胞间隙中充满板层颗粒释放的脂类物质。靠近表面的细胞间的桥粒解体,细胞彼此连接不牢,逐渐脱落,即为日常所称的皮屑。

第8题:

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B.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C.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D.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E.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正确答案:AB

第9题: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是以经济为基础,以阶级为核心的阶级论。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论述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论”的内容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1)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存在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也就没有阶级划分的基础,只是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另一方面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产生了阶级.
(2)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不仅最初的阶级对立根源于经济的原因,而且阶级对立在以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演变、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也都是各个时代经济关系变化的结果.经济关系又是受生产力状况制约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状况,就有什么样的阶级关系.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层;阶级在实质上只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标准,作为阶级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任何阶级的经济利益都必然反映到政治思想上来,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由其阶级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决定的.
(4)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斗争,它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串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革命阶级对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这种伟大作用突出表现在各个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质变过程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因为每一次群众性的阶级斗争,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为它的质变准备条件.
特征:
(1)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
(2)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
(3)动态的社会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