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必须包括下列三层意思:首先是常住地的改变,临时居住地点的变动只能叫人口流动;其次是具有明确的(),从而使人口迁移

题目
填空题
人口迁移必须包括下列三层意思:首先是常住地的改变,临时居住地点的变动只能叫人口流动;其次是具有明确的(),从而使人口迁移具有稳定性和永久性倾向,最后是越过特定的地城范围,在我国最小的迁移距离一般规定为乡、镇,在乡、镇内部的人口移动就不算迁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目的性和动因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广东人口发展遵循了人口迁移流动规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2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大屏幕展示资料,引出主题,带入新课。
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2000年底,深圳市总人口超过700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学生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附以导入语: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及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并判断下列哪项属于人口迁移?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国庆期间小张一家人前往古城西安旅游。
(2)开服装店的小李前往广州进货。
(3)老王由于工作原因从老家搬家去杭州生活。
【学生回答】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时间性”,一般在一年以上。定居地变更。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2.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殖民主义扩张》记录片、《15—19世纪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请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国际范围内的移动。四人一小组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1)国际人口迁移分为哪几个时期?
(2)每个时期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流入及流出地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4)不同时期产生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民工潮》纪录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请学生结合影片、图片并阅读教材中的第四、五段,了解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回答:
(1)文中介绍了我国哪几个时间段的人口迁移活动?
(2)每个时间段迁移原因、方式、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能够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
3.人口流动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师总结】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解决课前悬疑: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要知识。
作业:请同学们在刻下查阅相关的资料,列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
【答辩题目】
1.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一名地理教师,请问你如何开展地理教学?


答案:
解析:

第3题:

人口迁移的测量指标包括()。

A、数量

B、时间

C、方向

D、距离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室内装饰设计功能需求所要考虑的内容主要包括使用人数及()情况等。

  • A、人口迁移
  • B、人流出入
  • C、人员流动
  • D、人流变动

正确答案:B

第5题:

什么是人口迁移?如何对人口迁移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个体或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人口迁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地理距离,一个是停留或居住的时间长度。人口迁移分析是指用人口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对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等问题的研究。
(1)迁移者分析。一,有关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二,迁移者网络理论。
(2)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理论强调移民是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是结构中的行动者,其迁移活动必然与社会文化有各种联系,会引各种冲突和融合。
(3)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主要有生存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4)人口迁移过程理论。人口迁移过程理论认为,人们从渴望到真正采取迁移行动是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人口迁移是发生在特定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中的,人们关于迁移时间、迁移方面的决定受到文化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6题:

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人口的迁移
2.内容: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员。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维持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的变化。



读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板书设计。
(2)教学中要有学生参与的环节。
(3)试讲时间在10分钟之内。
(4)讲清楚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设问】“民工潮”和“春运”等,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应满足什么条件?
(3)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2)人口迁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①居住地的改变;
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
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都属于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涌至广东打工的人口”。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总结:人口流动是指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2.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教师讲解】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活动一:国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图片“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2)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
活动二:国内人口迁移。
【展示图片】出示图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阅读图片,并自学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
【承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3.人口迁移的影响
【活动】阅读课本P9活动,回答问题。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环节三:小结作业
研究性学习──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
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进行分析: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向国外移民,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板书设计】
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迁移的分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答辩题目解析】
1.新中国以后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要求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谈谈如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材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常见的设计主题如土地利用、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工业区选址、某个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3)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如在“全球变暖”的教学中,教材指出“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教师可对此提出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
(4)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教师可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故意设错,引导学生去发现,并纠正。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这样的命题,对此教师可设计“没有地球自转,地球就没有昼夜更替”的错误命题,让学生去判断正确与否,最后学生认识到地球没有自转也有昼夜更替,只不过是一年只有一次昼夜更替。

第7题:




【师生共同总结】因此我们将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这三者称之为人口迁移的三要素,而其他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动称之为人口流动。
【过渡】我们知道人口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国际范围内的移动,一种是在本国范围内的移动。展示素材《殖民主义扩张》记录片。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影片并阅读课本中的第二、三段,了解国际范围内的移动。四人小组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按照时期、特点、流入地、流出地、原因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国际范围的人口移动。
【展示素材】《民工潮》纪录片、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影片、图片并阅读课本中的第四、五段,了解我国范围内的移动。
【师生共同总结】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便利、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现象。人口迁移能够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等,对我们的生活意义重大。
环节三:巩固拓展
结合身边的事例,总结归纳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及迁出地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国人口迁移进行回顾和梳理。
作业:课后搜集人口迁移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答辩题目解析】
1.简述新中国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请谈一谈你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答案:
解析:
1、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少量的自发迁移。

2、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表现在:
①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②学会地理思维;③培养地理科学研究能力;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⑤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第8题: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长期性的改变。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甲村农民前往深圳打工

B.乙国公民旅居欧洲各国达1年之久

C.丙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居住在香港,现已定居

D.丁在大学期间离开家乡前往美国单独生活4年


正确答案:C
人口迁移涉及居住地的长期性变更,这种长期性可以理解为永久定居。而外出打工、旅游、求学等本质上并未改变人口居住地,只是暂时性的空间移动,属于人口流动。因此排除A、B、D项。C项因工作原因定居他乡,构成了居住地的改变,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第9题:

简述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变动)。


正确答案: 人口在空间上的迁移,通过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来改变人口的地区分布。
人口机械变动受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口的地域变动愈来愈决定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第10题: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 B、国内人口迁移
  • C、省内人口迁移
  • D、人口流动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