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题目
问答题
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

1、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且根深蒂固;
2、改革者内部的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举措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
3、人民群众并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相反,他们的负担更为加重,因而也对改革缺乏热情;
4、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5、外部环境逐渐紧张,赫梯的崛起威胁到埃及的政权。埃赫那吞无力解决西亚的紧张局势和亲埃及的统治者的救援,使得埃及的国际威信力下降。


第2题:

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答案:
解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西欧其他国家宗教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路德的宗教主张是多年来经常出现的考研题目,考生还应注意闵采尔的主张、加尔文的宗教主张,试着将它们加以比较。

第3题:

简述宗教改革的成果。


参考答案:宗教改革的成果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督教世界从此之后,不再是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宗教成为各民族国家内部的组织。其次,宗教开始退出政治的舞台,成为人们私人领域的一种信仰。再次,新教各派在某种程度上都提倡一种开明主义,比较欣赏自由和平等的精神,反对中世纪教会的专横和跋扈。最后,加尔文教的有些思想,比如自由竞争和发财致富等等,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想法相一致。

第4题: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音乐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德国的宗教音乐改革主要体现在,圣咏不用拉丁文而用德文演唱,曲调选用流行的德国古老圣歌和民歌,甚至选用世俗曲调,通俗易唱,并认真吸取尼德兰复调技术,是单声部地新教歌曲成为四部圣咏合唱,旋律在高声部,运用大小调体系,已接近后来的主调风格。

第5题: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

  • A、勃垦第乐派
  • B、佛兰德乐派
  • C、威尼斯乐派
  • D、罗马乐派
  • E、宗教改革
  • F、新教音乐

正确答案:A,B,C,D,E,F

第6题:

简评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教育。


答案:
解析: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 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可以说,宗教改革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继续。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运动相比,是一场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它的意义绝不仅在于"宗教"的改革,而是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层面。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相比,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者涉及社会各阶层,故对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积极方面: (1) 出现了公立的学制和实施普及小学义务教育的思想与法令; (2) 各级学校(尤其是平民小学)有了较 大发展; (3) 中等学校开始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办学, 班级授课制产生; (4) 出现了教育调查、学校视导、教师检查考核及师资培养的萌芽; (5) 欧洲主要国家(英、法、德)文字基本定型,对普及初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消极方面: (1) 在新、旧教的学校中宗教仍占据重要 地位; (2) 新、旧教均接受了古典文化,要求宗教信仰与人文学科结合; (3) 近代双轨学制初现端倪。

第7题:

简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确答案: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第8题:

试评德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历史论战。


参考答案:

⑴.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
①.卡立温(1499—1537),代表作《编年史》,梅兰希顿—历史经历了三个周期,反对旧势力的主张,反对宗教改革民主派的意见。
②.代表人物—佛拉西阿斯(1520—1575),了13卷的《马格德堡世纪》竭力攻击天主教会,力图证明教皇与基督教的对立,天主教会是伪基督帝国。
③影响:首次将“世纪”引入历史研究;开创了大型史书由多人协作编写的先例;按专集划分章节;力求资料详尽;印刷精美,列有附录,勘误表和索引。
⑵.旧教—天主教
特伦特宗教会议重新编写教会史以证明《马格德堡世纪》观点的错误,巴洛尼阿斯写成了《教会编年史》。萨皮和帕拉维西诺则分别代表改革派和反改革派,各自写出《特伦特宗教会议史》参加论战。
⑶.影响:论战最终以新教胜利而结束。
①.从学术层面而言,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的历史写作胜利
②.从社会层面上说,它是代表着历史发展方向的资本主义精神的胜利
③.宗教论战中的史学,表现出共同倾向,既求真又致用
④.德国宗教史学是德国从古典史学向近代史学过度形态中的一部分。


第9题:

简述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主要派别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原因: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严重束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上,文艺复兴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政治上,以天主教会为精神支柱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资产阶级不得不借助于宗教神学的方式进行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主要流派:加尔文宗、路德宗和安立甘宗
(3)历史意义:欧洲宗教改革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00多年后,他们震惊了世界,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及世界和平与自由的中流砥柱。
内容:
(1)“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2)《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从教义、教会组织两个方面回答)
实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条约,(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意义:“九十五条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一,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西欧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发展。
第三,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形成新教派,出现新的宗教分布格局。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第10题:

简述16世纪“宗教改革”和“对应宗教改革”时期的音乐。


正确答案: 宗教改革时期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众赞歌,它是路德教会的赞美诗,由马丁•路德领导创作。有些众赞歌是新创作的,另一些是用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的,还有一些是用流行的世俗旋律填上宗教的歌词。以单声部的众赞歌为基础的复调创作有复调歌曲风格、经文歌风格、主调和声风格三种形式。
对应宗教改革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帕勒斯特里纳的音乐创作被视为“对应宗教改革”的理想在音乐上的实现。他严格遵守特伦特宗教会议后的禁令,作有《马采鲁斯教皇弥撒曲》,既有完美的复调音乐,又把歌词陈述得十分清晰。他的风格集文艺复兴复调之大成,成为后来复调教会音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