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题目
问答题
道教对古代民俗及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代有长久信仰。春节到来之前,贴门神、桃符、钟馗等习俗也是来自道教。
(2)从六朝直到宋明,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景、表现手法也深受道教的影响。唐代的《枕中记》,宋代的《太平广记》都是以神仙道教为题材。唐代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作也与道教有关。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广义的民俗包括的内容:

A、农村民俗

B、都市民俗

C、古代民俗

D、新产生的民俗

E、社会组织民俗


参考答案:ABCDE

第2题:

简述古代文学艺术传统的分离和融合。


正确答案: 抒情文学的基本形态是诗,还包括词、曲、抒情赋和散文等,以情景交融的抒情为重要特色;叙事文学的早期形态是史,难以融入抒情因素。
这种分离只有两次突破:
一次是唐传奇,唐代既是小说成熟的时代又是诗的时代,唐代文人把新起的传奇文小说当作全面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手段,因而完成了第一次诗史结合的成功创造,提供了融诗入事、融情入境和重视环境景物烘托描写等对后代有重要影响和启示的艺术经验。唐代文人对以街谈巷议民间传说为基础的早期小说的发行实际上是一种提高小说艺术品位、化俗为雅的努力。通俗小说产生后,抒情与叙事两大文学传统进一步分道扬镳,又一次突破是从清初到清中叶的小说发展,最后完成于红楼梦。这一时期社会审美趣味从追求粗俗之趣仍又回到追求高雅之趣,小说则从市民文学变成为上层文人和士大夫的文学,又一次出现了文人提高小说艺术品位化俗为雅的努力。其成功作品是清中叶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第3题: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表现在()

A.城隍崇拜

B.过春节时换桃符

C.灶神崇拜

D.土地、门神崇拜

E.过春节时贴钟馗像


参考答案:ABCDE

第4题:

()和《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后来用它来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巴人》也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后来用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正确答案:《阳春》;《下里》

第5题:

试述古代中国的人生仪礼及其民俗活动?


正确答案: 一、诞生礼
1、生命降生仪式:“洗三”。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洗三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
2、进入人群仪式:“满月”、“百日”、
二、成年礼1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
1、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
2、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三、婚礼婚姻仪礼我国各民族的婚姻形态多种多样。婚礼,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大礼。古代有六礼之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四、丧葬礼
1、土葬
2、火葬
3、水葬
4、天葬

第6题:

从中国民俗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明清时期民俗的所属阶段是()

A史前民俗

B古代民俗

C近代民俗

D现代民俗


B

第7题:

论述我国古代民俗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例如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汉民族以华夏族团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例如辽、金、元三代的统治者虽非汉族,但入住中原后,却逐渐被汉族同化,遵行汉族风俗。
三是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如周代官方礼仪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礼”与“俗”已成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系统。

第8题: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联系最密切。()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道教对我国古代医药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现了一批炼丹家,下面不属于炼丹家的是()。

  • A、葛洪
  • B、陶弘景
  • C、孙思邈
  • D、华佗

正确答案:D

第10题:

夏商西周的民俗风是如何影响我国古代服饰礼仪的?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一、男子成人行冠礼,女子行笄礼(1)冠礼周代男子二十岁曰弱,要行冠礼,即举行一个戴冠的仪式,表示从此是成人可以从事成人的活动。(2)笄礼女子十五许嫁,脖上戴缨,玉石等颈饰,表示已有归宿,发上加笄,表示已经成人。二、以赠俪皮,束帛为礼的婚俗奴隶社会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周代婚礼规定有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三、丧服以布的精粗来区别亲疏。四、男女随身佩带物品方便生活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