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题目
问答题
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参考答案:讽刺的作法有多种,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相对地坦率刻薄的。而《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却不是剑拔驽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而具体说来,如下一些手法在小说中是很明显的:
第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就像第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第二,运用对照法,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第三,点破法。顺其所始,攻其所弊。如十二回,张铁臂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另一方面又“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这就一下子揭穿了这个假侠客的真面目。
第四,合理的夸张。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第2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作品是()

  • A、《镜花缘》
  • B、《红楼梦》
  • C、《儒林外史》
  • D、《搜神记》

正确答案:C

第3题:

谈谈你对杨朔诗体散文艺术风格的认知和评价


参考答案: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来构建诗的意境,创造意味,如《荔枝蜜》《茶花赋》;结构讲究“起笔”,起势不凡;中间行文跌宕起伏、往复三折,见“曲径通幽”之妙;最后“卒章显志”,骤然翻出新意;但同时又力求变化多姿,讲究修饰文辞,注重锤炼语言,如《雪浪花》《香山红叶》。由于时代与个人的原因,杨朔诗体散文在思想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在对意境的倾力经营中出现了模式化乃至僵化的倾向。其散文的“意”基本上是一套既定僵化的时代理念,“境”则多半是新人新事、新面貌,“意境”则是将上述两者生硬拼凑起来。在谋篇布局上,先写景物,再借喻比人,最后点明哲理、抒发情感的“物—人—理”的前后雷同的构思模式。

第4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阿Q正传》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曾说:“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正确答案:《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戚而能谐”也就是说,在艺术风格上,《儒林外史》是喜剧性与悲剧性相结合的,或者说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吴敬梓对他所要讽刺批判的人物,对他们的思想性格多从滑稽可笑的喜剧性情节中表现出来,并投以辛辣的嘲笑;但同时,作者又深刻地揭露出造成这些人卑微或卑劣思想性格的社会环境,因而心情又是十分沉痛的。“婉而多讽”指作者的艺术手法,对人物的描写不直接表白其好坏,而是靠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来表现,通过婉曲的艺术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的爱憎感情,表现发人深思的讽刺意味。

第6题: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对《儒林外史》的美学风格与讽刺艺术作出的评价。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艺术是我国讽刺小说的杰作,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
(1)人物描写的成就
1)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他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
2)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2)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包括:
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2)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
3)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4)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5)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
6)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
(3)语言上,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物的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第8题: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作品是()。

A.《镜花缘》

B.《红楼梦》

C.《儒林外史》

D.《搜神记》


正确答案:C

第9题:

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正确答案: 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第10题:

简述什么是戚而能谐,悲喜融合,严肃性和谐谑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 1、悲喜融合的情境描写。外史中有许多令人难以释然的讽刺情境,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劝女殉夫等。不但是人物喜剧性言行的集中表现,而且浓缩着丰富的悲剧性社会内容;
2、悲喜融合的性格塑造。外史创造了形形色色的讽刺形象,依作者态度而言,有完全的否定性形象,如:严贡生、王惠、权勿用、张铁臂等,表现作对对士林丑类和丑恶世情的严厉批判。有讽刺又同情的:周进、范进。有讽刺又有保留的:杜慎卿。有讽刺又有褒扬:马二先生。有前褒后讽如:匡超人。有寄托作者人格理想追求的:庄绍光、杜少卿(作者本人原型)、圣贤之徒的真儒:虞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