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提出的评价作家作品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①用美学观点评价作家作品,应自觉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作家从事审美创造活动,对题材的独创性发掘,对审美心理结构的把握,对艺术形式符号的选择运用,都必须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准。
②用历史观点评价作家作品,应注重考察文艺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根源,把文艺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作家的创作要顺应和表现历史深度、浓郁的时代氛围。
③美学观点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历史观点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恩格斯之所以倡导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他首先从文艺观念上把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

第2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人是宗教神学“斯芬克斯谜语”的“谜底”?


正确答案: (一)从宗教发生学与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看: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异化”。这种异化源自最本质的生存论渴望和生存论恐惧。而把自己异化出去的原因是寻求生存意义上的可靠保证和根本意义。
(二)从宗教信仰与人生救赎的角度看:这种救赎无非是“人类生存”从“个人(信仰主体)中心”向“实体(信仰中心)中心”的“转变”和神人之间的“同一”。
(三)信仰阳的内在性和人的“自我意识”看:当我们说“神是人”之后,我们还必须进而说“人是神”,如此才可以说了解了宗教的奥秘。确立神-人差异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看到神人之间的差异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自我分裂:自然存在的人与灵性存在的人的分裂,作为实然的人与作为应然的人的分裂,日常状态的的人与理想状态的人的分裂,作为现存的人与作为未来的人的分裂。这样的分裂是为了达到人性的重新整合与提升。费尔巴哈认为人是宗教的始端,中心点和尽头。而神圣化的终点即是人化。
(四)从宗教意识的演进看:把对宗教奥秘的解读理解为“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理解为“向人自身的复归”,是宗教意识或宗教观念长期变革的结果。
恩格斯所言的即是说“人只需认识自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这样,“他就会解开”宗教的“谜语”了。

第3题:

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科学论断的深刻内涵?


正确答案:

第4题:

简述恩格斯的国家起源的三种形式。


正确答案: ①雅典形式(国家是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②罗马形式(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建立了国家)
③德意志形式(国家是作为征服外国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

第5题: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正确答案:典型环境是指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形式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它以独特的面貌呈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不可重复性;同时又与整个社会生活、时代氛围紧密相联,从纵的(时空变化)和横的(特定阶段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反映出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特点与风貌。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生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的。马克思要求作品要表现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正确表现工人阶级对压迫他们的环境的反抗。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环境是根本的社会关系,人在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创造人”。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自身存在天然联系,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必然反应出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同样,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映照的结果。把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割裂开来的看法是错误的,把两者简单的生硬契合的做法也同样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

第6题:

如何从学理上理解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并指出意义何在。
首先,不宜把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仅仅理解为一种文艺评论的标准和方法,从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批评模式的关系看,文艺的批评模式是以文艺的观念模式为基础为前提的,文艺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往往体现着,折射着一定的文艺的观念模式,恩格斯的这两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的理解。从美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从史学观点来看文艺,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其次,恩格斯提倡的史学观点中应当包括人学观点。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综合恩格斯对文艺的观念模式和文艺的批评模式的完整的、系统的评论,可以概括为美学观点、史学观点和人学观点的完整融合,恩格斯提出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正确的文学评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泛式。也在具体的论证和形式过程中,极大程度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

第7题:

简述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正确答案: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和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语言,语言起源于劳动的观点.他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起产生的…”劳动提出了产生语言的社会需要:劳动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条件.劳动也改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条件.应该说恩格斯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论述已经相当全面了。

第8题: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参考答案:B

第9题:

如何理解商鞅的法的起源与变法论?


正确答案: 商鞅关于法的起源及其变化发展的理论,是他进行社会改革的和变法的理论根据。
(1)商鞅变法是以其进化的历史观为为理论根据的。他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经历了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他说:“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宫。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尚)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在上世阶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时“上贤而说仁”,即以道德观念的“仁”来维持社会秩序,没有强制手段。到了“贵贵而尊官”的下世,情况就不同了。“人们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社会混乱,争夺激烈。于是出现了“圣人”制定出各种制度以“定分”、“止乱”。首先是“定分”,“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这实际是上确认土地的其它财产的所有权,规定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次是“立禁”,即制定侵犯私有财产等行为的法律、禁令最后是“立官”、“立君”,即设立官吏以及统辖官吏的国君。商鞅所讲的“定分”、“立禁”、“立官”、“立君”,就是国家和法律产生、建立的具体过程。显然,商鞅对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圣人”为了救乱而创造也是毫无根据的。但这种法的起源论摆脱了天命神权观念,认为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力图从财产关系上来探讨法的起因,这是难能可贵的。
(2)变法论。为了推行变法,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循)今”的变法论。变法前夕,商鞅同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一次是否要变法的论争,《商君书•更法篇》生动记录了这次论争的内容。甘龙、杜挚等竭力反对变法,公然提出了“法礼无过,循礼无邪”的口号。商鞅从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认为治民的礼与法不应一成不变,如果不适合形式的需要,就应该加以改变。“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所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古代先进的帝王常常是“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商鞅不但反对复古倒退,而且反对保持现状,固步自封,明确提出“不法古,不修(循)今”的主张。“法古则后于世,修今则塞于势”,统治者制定政治和法律,必须从实际出发,“明世俗之变”。只有“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才能治理好国家。显然这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第10题:

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重要理论是()。


正确答案:劳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