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痢下赤白粘冻,腹痛绵绵,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虚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病机是()

题目
单选题
见痢下赤白粘冻,腹痛绵绵,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虚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病机是()
A

痢久脾虚气陷

B

胃之气阴耗伤较甚

C

邪盛正衰,正不胜邪

D

痢久正虚,湿热留滞

E

以上都不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胁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 )


正确答案:C

第2题: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舌红绛无苔,脉细数,属( )

A、亡阳

B、亡阴

C、虚寒

D、阴虚

E、表虚


正确答案:D
解析:虚实辨证

第3题:

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宜食

A、百合

B、鸡肉

C、羊肉

D、狗肉

E、肉桂


参考答案:A

第4题:

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A.燥邪犯肺S

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

A.燥邪犯肺

B.风热犯肺

C.肝火犯肺

D.肺热炽盛

E.肺阴虚


正确答案:E
肺阴虚证是指由于肺阴不足,失于清肃,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症见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口咽干燥,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第5题:

男,42岁。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隐隐,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倦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辨证属

A、湿热痢

B、休息痢

C、虚寒痢

D、寒湿痢

E、阴虚痢


参考答案:E

第6题:

见痢下赤白粘冻,腹痛绵绵,心中烦热,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体虚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其病机是

A、痢久脾虚气陷

B、胃之气阴耗伤较甚

C、邪盛正衰,正不胜邪

D、痢久正虚,湿热留滞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B

第7题: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宜用

A.

B.

C.

D.

E.


正确答案:C

第8题: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此属()

A.阳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E.表热证


参考答案:B

第9题:

久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稠黏如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宜选

A.连理汤

B.芍药汤

C.桃花汤

D.白头翁汤

E.驻车丸


正确答案:E

第10题:

久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稠粘如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宜选

A.连理汤
B.芍药汤
C.桃花汤
D.白头翁汤
E.驻车丸

答案:E
解析:
考点:
1.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2.病因病机:(1)时邪疫毒,主要指暑、湿、热邪。(2)饮食不节。(3)痢疾的病机,主要是时邪疫毒积滞于肠间,壅滞气血,妨碍传导,肠道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3.临床表现:痢疾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要表现。轻者,腹痛不著,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每日次数在10次以下,或被误诊为泄泻;重者,腹痛、里急后重均甚,下痢次数频繁,甚至在未出现泻痢之前即有高热、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惊厥。多数发病较急,急性起病者,以发热伴呕吐开始,继而阵发性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也有缓慢发病者,缓慢发病则发热不甚或无发热,只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的主症,下痢的次数与量均少于急性发病者。急性发病者,病程较短,一般在2周左右;缓慢发病者,病程较长,多数迁延难愈,甚至病程可达数月、数年之久。痢疾可散在发生,也可在同一地区形成流行。
4.鉴别诊断:应与泄泻鉴别,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皆由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症状都有大便增多,然而两病在病位、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都有区别。病位病机方面,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临床表现方面,痢疾大便次数多而粪便少,痢下赤自脓血,泄泻泻下为稀薄粪便,颜色黄或白,无赤白脓血;痢疾下痢不爽,里急后重,泄泻泻下爽利甚至滑脱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里急后重,腹痛呈持续性,时轻时重,便后痛减而不停止,而泄泻之腹痛或有或无,多伴有肠鸣腹胀,呈阵发性,泻后痛减。
5.辨证要点:(1)辨实痢、虚痢。(2)识寒痢、热痢。
6.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为治本之法。(2)调气和血,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3)顾护胃气。(4)治疗痢疾之禁忌,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5)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7.分证论治:(1)湿热痢,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清肠;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寒热错杂者用乌梅丸,若脾胃阳气不足,积滞未尽,用温脾汤加减。(6)阴虚痢,养阴清肠;用驻车丸。(7)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进食,或下痢呕恶不能食者,基本病机是大实或大虚,致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属于实证者,用开噤散,属于虚证者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醒脾降逆。若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当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以益气固脱。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