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试验鱼需每天保持光照()。

题目
单选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试验鱼需每天保持光照()。
A

0~4小时

B

4~8小时

C

8~12小时

D

12~16小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如何设置样品试验浓度组。


正确答案: (1)探测试验:先按对数系列将样品液稀释成5个浓度:100%、10%、1%、0.1%、0.01%,探测相对发光度落在哪一个浓度范围内。
(2)正式试验:在所落在的浓度范围内再增配6~9个浓度,增配的浓度应倍比稀释,也可通过查对数表,按等对数间距原则自行确定。

第2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若须测定包括pH影响在内的急性毒性,不应调节水样pH。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中规定,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中供试鱼驯养48h后,根据死亡率的处理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7d内死亡率小于5%,可用于试验;死亡率在5%~10%之间,继续驯养;7d死亡率超过10%,该组鱼全部不能使用。

第4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简述试验过程中需对试验鱼做哪些记录观察。


正确答案:随时观察并记录试验鱼的平衡、游动、呼吸及体色变化等中毒症状

第5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正式试验中,试验浓度组应如何设置?


正确答案: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第6题:

简述《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中制备溶解度低的物质的储备液时该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溶解低溶解度的物质时,可使用超声波装置,也可加入对鱼低毒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试验溶液中的浓度不应超过0.1mg/L。

第7题:

简述《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中,试验鱼转移入试验容器的过程及原则。


正确答案: 用小孔抄网从驯养鱼群中随机选取鱼放入试验容器中。在鱼转移过程中因操作不慎掉下的鱼或其他操作不善的鱼弃用,所用的鱼需在30min内转移完毕。

第8题:

鱼类急性毒性测定时,试验用鱼应该在连续曝气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用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作为试验用鱼。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试验鱼需每天保持光照()。

  • A、0~4小时
  • B、4~8小时
  • C、8~12小时
  • D、12~16小时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